影片非热门,附近的院线上都没上,驱车半小时,到了地方路线也不熟,落座后片子已经放10分钟了。看正片之前还看了一些讲诉这段历史故事和讲述导演个人经历、影片创作历程的文章。虽然文章都不浮夸,但作为一位略带感性的普通观影人,一些情绪还是蔓延开了。看到方励导演为了影片倾其所有、故事里中国渔民的救人壮举、英国战俘的悲惨无辜和日军的残忍,我就将这些今人动容情节在内心做了铺垫。作为一位感性又普通的读者,请原谅还是比较偏向一些能带来民族自豪感的部分。于是动容着开始了我的观影体验。
我落座后抬头就看见了“故事完全基于事实”几个字。客观真实尊重并还原历史是本片的基调。由幸存者和亲历者后代们亲口进行描述,而围绕它发生的各个事件也均有相关档案予以佐证。
里斯本丸对英军幸存者和当事人后人的采访占幅比较大。我开始并不明白为什么导演要总这么多时间去讲述英国人,因此当中国渔民英勇救人的事迹既篇幅不长又略带平静的被描述出来时,我这种普通观众的心理就是觉得英雄被导演怠慢了。可也是看到了最后,才明白导演的用心良苦,在这样一个由个体为神经元承受战争巨大痛苦的历史事件中,人道主义的救助固然值得歌颂,但却不是主角,可能战争带来的创伤和痛苦更应该被普遍记忆。更何况,导演此行目的大概也不是以渲染功劳为主吧。
人性的复杂,残酷与善良可以在日本军人和中国渔民之间做深刻对比。“1943年初,英国外交部指控日军在里斯本丸被鱼雷击中后做出的行为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在现代军事和海军传统上的耻辱”。影片也有日本船长本人及后代、日本历史学者看待前人所做的视角,其逻辑背后的复杂也确实是复杂。
对于在因为战争而为个人带来的需要直面的道德上的抉择时。有人觉得无法抉择,有人因为错误的过失觉得悔恨,那位发射出鱼雷的美国机械兵知道里斯本丸号上有1800名战俘后患上战争后遗症,多年来一直主动寻找幸存者,希望表达歉意。不以货船未悬挂战俘标志为理由为自己开脱、或以此沉默,是他基于自身的道德要求而作出的选择。
我推荐大家都去看。导演拍摄初衷简单纯粹,因为想要客观公正的呈现出一段历史,希望历史能被记住。用既不宏大也不煽情的叙事,由战俘及家人、由这次事件中最直接伤害的承受者、最直接情感的体验者,由他们自己讲诉战争给个体带来怎样的伤痛。一部电影看完,我并没有看到仇恨情绪,可能正因为导演精神之纯粹,让它成为了一部有态度、没情绪,能给观影人留下思索空间的影片。历史总有许多角度可供观察,所以,请走进影院去看吧,看到,也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