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来的孩子》讲述的是:
6岁的扎克有一个聪慧异于常人的“天才哥哥”安迪,还有美丽优雅的妈妈,和温柔顾家的好爸爸,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羡煞旁人。可这一切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校园枪击案摧毁了,安迪在枪击案中不幸丧生,幸存的扎克成了家里“剩下来的孩子。”
所有人都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妈妈悲伤过度,燃起复仇之意,一心要找凶手的家庭报仇;爸爸在失去爱子之余,还牵扯出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恋情,令整个家庭陷入前所未有的绝望。
幸存的扎克在大人们自顾不暇的悲伤中,成了沉默的“隐形人”,他经常噩梦醒后,只能躲进哥哥的衣柜,在幽暗中寻找一丝安全感。
眼看整个家庭几近分崩离析,劫后余生的扎克决定鼓起勇气找回疗愈的力量,他化解了家人心中的悲痛与仇恨,带他们走出人生绝望。
校园枪击案的始作俑者是学校的保安查理的儿子查尔斯。
这个孩子有阿斯伯格综合征,是自闭症的一种。他在十年级(中国的高中一年级)退学,没有朋友,没有工作,退学会基本就天天在地下室里待着,整整两年。
邻居都觉得他有问题,他会一个人在大街上走来走去,打手势,自言自语;他有时还冲老太太大吼,不让她挂圣诞节装饰;他在派对上,瘆人的盯着孩子们看......
他在网上买枪,在Facebook上发了一条状态,然后去了学校,开枪打死了19人,有校长、老师和学生。
查理和玛丽在镇子上为人很好,也很爱孩子们,把麦利金的学生称做“小天使”。
小扎克眼中的查理是这样的:“我上幼儿园和一年级,每天都会看见查理。他每次都是同一个样子的——一样的眼镜,一样的麦金利衬衫,名牌上写着“查理·拉纳雷兹”,还有一样的挂着大大微笑的脸。查理讲话声音总是很响,老会跟我们开玩笑,幼儿园刚一开班,他就记住了所有人的名字,那么多名字呢,都记住了。每次我走过前门旁他的桌子,他就会大声喊:“你好啊扎克,我的好哥们儿!今天怎么样啊?”他也管其他学生叫“哥们儿”“小公主”,但不会叫“好哥们儿”——只有我才是他好哥们儿。”
就是这个扎克眼中的“好哥们儿”查理的儿子杀死了他的哥哥安迪。
扎克的妈妈认为,这是查理和玛丽的错,所以开始憎恨和复仇。
扎克妈妈认为查理和玛丽有责任,我觉得是有道理的,虽然我并不赞同书中她后来极端报复方式。
做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两岁开始,进入性格的形成期,这个时期教育也特别重要。孩子的三到六岁敏感期,也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帮助孩子很好过渡的阶段。
查理和玛丽在儿子的教育上是存在问题的。虽然书中没有过多的讲述查尔斯的教育和成长,但是从书中可以得知,查尔斯的性格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长期的。同时查理和玛丽应该很早就知道儿子性格有问题,就应该及早的给予干预和治疗,同时也要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查尔斯发在Facebook上的状态是这样的:
查理的小天使们,今天我来找你们了。回见了爸爸!为我祈祷吧。
从这条状态消息可以看出,查理和玛丽对学校孩子的好,恰恰刺激了查尔斯。他的父母越爱这些孩子,他就越恨,这也是枪击案的诱因。
有一个孩子永远比我们好,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所以,新时代教育,并不提倡拿孩子和其它的孩子作比较,这样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越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越自卑。
在《剩下来的孩子》这本书中,扎克的家庭也同样存在着教育的问题。
扎克的爸爸和妈妈在对待安迪的“对抗病”采取的是简单的看心理医生和吃抑制药。
当安迪死后,扎克在秘密空间问爸爸:“安迪还活着时,你和妈妈会跟他感同身受吗?”
是的,爸爸和妈妈没有和安迪感同身受,没有真正去了解孩子需要什么,为什么老是和大人对抗。其实,孩子的毛病都不是病,只要我们正确去对待和引导,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孩子都一个,要允许孩子有个性,爱玩,爱闹更是天性。
不否定的说,小扎克的父母有一点很让我赞同,那就是让孩子多读书。那套《神奇树屋》让被忽视的小扎克找到了治愈的力量,这是读书给予扎克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作为孩子,来到我们身边。身为父母,养育和教育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
我们要给孩子营造很好的生活环境,陪伴他们成长。
做最优秀的父母,多读书,多学习教育方法。
教育没有小事,从言传身教开始,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和感受,蹲下身来看孩子们的世界。
-end-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 - 读书感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