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77】
看了《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一书,作者万维钢。
作者因为长期生活在美国,自己的小孩又正在当地念小学,所以他对于美国的教育制度有比较详细深入的了解,书里就有一章专门介绍了“美国教育分层”现象,我觉得很值得一说。
因为美国是个“阶层社会”,所以教育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分层现象”,大致来说,分为三个阶层:
“普通工人阶层”,这类学校主要强调遵守规章流程,教学过程充满了死记硬背的“机械式程序”,学生几乎没有做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学校主要招收底层的黑人或者墨西哥移民之类的学生,主要目标是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工具型”人才。
“一般中产阶层”,这类学校主要强调把事情做“正确”,强调课本的权威性,不允许对各种学习材料随便质疑,一切以“上大学”和“找工作”为最高目标,类似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主要招收中产家庭的孩子 ,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工艺品型”人才。
“主管精英阶层”,这类学校强调智慧和见识,学生家长们都是资本家,是国家的统治者和拥有者。学校主要教学生制定规则、分析问题的能力,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决策和选择。这类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属于社会上顶尖的“艺术品型”人才。
对比美国的教育现状,不得不说中国的教育体制至少目前看起来还算“比较符合国情”,对很多发展落后和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的学生来说也还“相对比较公平”。
一直以来,在网络上时常能看到一些人在猛批中国教育制度的落后,尤其是很多家长十分羡慕“美式素质教育”。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美国学生费尽心机地把自己塑造成学习好、体育好、多才多艺、还热衷社会实践的类型,其实不过是为了给将来能进入好一点的大学“刷经验值”而已,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好看一些。这跟中国学生为了高考而努力刷高分完全没什么两样,只是美国人的“入学门槛”更多更具体罢了。
如果中国的大学当真也按照这种方式来录取,那很多偏远地区的寒门子弟跟城市里的学生比起来就更加没有竞争力了,毕竟每个人都知道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于眼界和见识等方面的影响能有多大。地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各地教育质量又参差不齐,这时候所有人面对同一张考卷,只凭分数说话,恰恰才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否则,他们连和城里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的资格都没有了。
这时我忽然回想起好像是在我的中学时代社会上出过一两起跟学生有关的公共事件,随后舆论上喊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也短时间、小范围地实行过一阵。不过事实很快证明,这只是有些人一时心血来潮的美好愿望,现实很快证明,所谓的“全民素质教育”,不但在当时,甚至直到今天,都还远远没达到大规模实施的条件。
以前网上流传过一篇影响范围很广的《寒门再难出贵子》,让许多人看完之后不胜唏嘘。无独有偶,今年高考分数690分的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也在采访时说,高考是阶层性的,农村地区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而他自己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外交官、知识分子,从小衣食无忧,又出生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在学习时可以比无法享受这些资源的外地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多一些捷径。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好像突然一下子有点理解了那些恨不得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补习班的家长们。
我所关心的是,未来我们这里也会像现在的美国一样出现如此明显的“教育分层”吗?根据如今的社会发展现状,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对于那些已经为人父母或者即将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来说,我们又该提前做好什么样的准备呢?
所有父母们或许真该好好想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