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献给中国唐代诗人寒山子的小说,同时也是一本自传式小说,献给寒山子也可以理解成是献给作者的好友加里·斯奈德(书中贾菲·赖德的原型)。加里·斯奈德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他曾以寒山子的诗作为教义发起了美国寒山运动(Cold Mountain Movement)也就是嬉皮运动。
《达摩流浪者》是凯鲁亚克最精彩的自传体小说。书中宣扬的自由上路、追求理想与爱的理念影响了六十年代整整一代的西方青年,并为六十年代追求独立、反叛和自由的思想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反应了垮掉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面貌状态及追求。
讲述了这样一群人
他们对当时在中产阶级体面阶层中已根深蒂固的“美国梦”十分厌恶。用构成“美国梦”的所谓“体面工作、豪宅、名车、娇妻”等物质意义上的要求衡量,他们所进行的“背包革命”具有十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想想看如果整个世界都是背包的流浪汉,都是拒绝为消费而活的‘达摩流浪者’的话那会是什么样的光景?现代人为了买的起像冰箱、电视、汽车(最少是最新款的汽车)和其它他们并不是真正需要的垃圾而做牛做马,让自己被监挞在一个工作-生产-消费-工作-生产-消费的系统里,真是可怜复可叹。你们知道吗,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我期待着一场伟大的背包革命的诞生。届时将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国青年,背着背包,在全国各地流浪,他们会爬到高山上去祷告,会逗小孩子开心,会取悦老人家,会让年轻的女孩爽快,会让老女孩更爽快:他们全是禅疯子,会写一些突然想到、莫名其妙的诗,会把永恒自由的意象带给所有人和所有生灵。
他们也反叛的认为(打击面太广了)
大学不过是为了培训没有鲜明目的中产阶级而设计的学校。
也有中产阶级的反思
雷蒙搭顺风车去墨西哥流浪时遇到了一个肥胖、和善、快活的卡车司机。
卡车司机对雷蒙讲
“你知道吗?我常常开着这辆大东西,在俄亥俄和洛杉矶之间没命地跑来跑去,而我跑一趟的钱,说不定比你当一辈子流浪汉能赚到的钱还多。但你不必工作,不需要多少钱,却可以享受人生。到底是你还是我聪明,我实在说不上来。”他在俄亥俄有一个温暖的家:有太太,有女儿、有圣诞树、有两部汽车,有车库,有草坪,但他却无法享受这一切,因为他是一个没有自由的人。
有对美国现存体制、传统道德信仰的怀疑、悲观、绝望和反叛
“美国总统有朝一日会得斗鸡眼和被水冲走!”我喊道。“鳃鱼也会化成灰!”库格林喊道。“金门大桥会在红得像落日的铁锈中摇摇欲坠。”艾瓦说。“鳃鱼也会化成灰!”库格林坚持说。
是谁开了这个残忍的玩笑,让人们不得不像老鼠一样,在旷野上疲于奔命。
你无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却又无处可去。
也有有点悲观的乐观
你们知道吗,地球是个清新的星球,所以我们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他们崇尚享受人生,但并不太讲求物欲。
下山后,一次醉酒后的对话
我希望过得生活,是在河里游游泳,喝喝羊奶,在河谷到处漫游,跟老农夫和他们的小孩聊天。
我希望过得生活,是在炎热的下午,穿着巴基斯坦凉皮鞋和细麻的薄袍子,顶着满是发渣的光头,和一群和尚弟兄,骑着脚踏车,到处鬼叫。我希望可以住在有飞檐的金黄色寺庙里,喝啤酒,说再见,然后到横滨这个停满轮船、嗡嗡响的亚洲港口,做做梦,打打工。我要去去去,去日本,回回回,回美国,咬紧牙根,闭门不出,只读白影的书,好让自己明白……明白我的身体以及一切都累了、病了,正在枯萎。
他们是诗人是佛教追随者,创作黏得像梦一般,悲观的诗。
心是生造者,不为任何理由而创造一切,让一切由生而灭。
迷恋寒山子,应该是他们作为不服主流社会的文人诗人有共通的心理感受(寒山子曾一度风靡欧美,在欧美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我很好奇为什么不是苏东坡,或许苏东坡看得太开了吧!)
雷蒙问贾菲为什么迷恋寒山子,贾菲的回答。
寒山子是个诗人,是个山居者,是个矢志透过打坐来参透万事万物本质的人,而且又是个素食主义者。
我敬仰寒山子,还有就是他过的是一种孤独、纯粹和忠于自己的生活。
这群家伙从不试图如“愤怒青年”作家那样努力跻身于上流社会,相反安于清贫,藐视权贵,尤其喜欢“在路上”浪迹。在这本书中没有过多描写类于《在路上》BG伙伴追求自由、欢乐、性爱的极端生活方式。而侧重于理性(与极端相对)的表达了对于精神自由的热切。对生命真相的叩问。
生命,存在一种高度,那就是自由,当世界倾斜,我们在低处穿行,不变的是永远自由的心。
石般的沉默,孩子般无邪,心里怀着春天,平静孤独快乐幸福,在这条没有行人的路上,那钻石般的光芒;永远年轻,永远热流盈眶......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每每读到这句话都让我动容
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把自己当成身在梦中一样,浑浑噩噩过日子,只有痛苦或爱或危险可以让他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的真实。
对世界感到虚幻无感也让我警惕……
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我直接引用美国佛教会的喉舌刊物《美国佛教徒》(The American Buddhist)的评价吧!
《达摩流浪者》作为一本书,是对幻灭性文学,任性的感官享乐主义的回答,矛头愤怒地直接针对冷酷乏味的资产阶级虚伪性……背包生活方式,作为一种选择,应该被青年人认真实践,而对于东海岸我们的那些政策制定者来说它则是一大威胁,应该认真对待。
意义
他们“在路上”/“背包生活”的目的也许各各有别,但“在路上”的生活让他们远离浮华尘嚣,亲近大自然,体验独立自助的艰苦——那是中外先知哲人,从孔子庄子到麦尔维尔、梭罗、爱默生等曾经教导过的——即使是短暂的,也无疑会有助于他们涤荡灵魂中的污秽,抗击物欲消费社会及其势利虚荣无聊浮燥等现代社会顽症。
PS:
零、《乔布斯传》表明乔布斯年轻时是个不折不扣的嬉皮士后来也是个达摩流浪者。从而也让我对嬉皮士、达摩流浪者这个群体产生好奇。
壹、 “垮掉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这一提法最先出自1948年克鲁亚克同约翰•克列农•霍尔姆斯的一次谈话,是指“二战”后美国面对令人压抑的生存情势对现实生活厌倦,然而又不得不生存下去,因而采取“逃避”态度的一群人。1952年11月16日,霍尔姆斯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这就是“垮掉一代”》一文,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所谓‘垮掉一代’不只仅仅是令人厌倦、疲惫、困顿、不安,还意味着被驱使用完、消耗、利用、精疲力竭、一无所有……”简言之,这是指50年代被美国社会抛弃的一群“局外人”(outsiders)。其成员相当复杂,既有手工劳动者、工艺制作者、乐队演奏员、无固定职业者、也有大学生、文化人,包括艺术家、作家。“垮掉一代”并非一个组织,而是指具有这种共同思想倾向及行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群体;确切地说,在文学/文化意义上,是指其中的文化人,尤其是作者、诗人。
貮、我从他们尤其是主人公身上看到了我的追寻与叩问。
------------------------不------可------分------割------的------分------割------线----------------------
看完整本书感想很多,但我并不想多谈,思绪就像雪花一般,乱得不可方物。
还是谈谈是怎么接触到禅,佛宗的吧。
因为乔布斯。
因为我爸的缘故,我比我的那些同龄人更早接触到计算机,可能也是由于我爸的缘故我从小就对电子科技很兴趣。
我第一次听到苹果这个品牌是在上小学时,新闻联播的最后一则新闻:美国苹果公司发布全球最薄电脑。那个画面我至今依然清晰记得:乔布斯从容地从牛皮纸袋里取出那台电脑,看起来就像从信封里取出信件一般。然后全场开始欢呼。我当时的想法是电脑居然可以这样薄;后来我知道了那台电脑是MacBook air,到目前为止有很多笔记本薄的可以塞进牛皮纸袋里,但MBA仍然是超薄电脑的代名词,这与苹果的创新和乔布斯的精彩营销分不开。
了解乔布斯还是在乔布斯推出iPhone 4以后,那时他业已一战成名,那时对于苹果的好奇也转嫁到对乔布斯身上。随着对乔布斯的挖掘,惊喜重重。
乔布斯的一生与佛教密不可分,禅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上大学时他热爱铃木禅师的一本书《禅心,初心》,书中讲人应该保持一颗空空如也的新鲜的心去做每一件事,即使做过一万次的事情也要像第一次一样兴奋而好奇。涤净对于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幻想,深沉的活在具体的每一个时刻里,才能逼近生命的真相。
乔布斯自21岁创立苹果电脑,到56岁宣布退休,35年间他主导设计的软、硬件各超过百款,而在美国商标专利局备案的署有他的名字的专利就多达300余个,甚至在他死后仍有50余项的专利署上了他的名字,——相比之下拥有更深厚技术背景的盖茨名下的专利不过九项、Google的两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拥有的专利总和也没超过20个。
在他死后那些生前对他三缄其口的敌友,追忆了他们与乔布斯交往的细节:Google前任CEO施密特回忆起乔布斯如何在一次会议后追着他到停车场,讨论一些编程语言的问题;Sun公司创始人Andy想到的是他和乔布斯在一次晚宴上的交流,工程师出身的Andy惊讶于乔布斯对于电池和显示技术了解之深,几乎无所不知;博客网站Gizmodo的主编Brian Lam回忆了乔布斯竟会在电子邮件中对其网站改版提出建议。
这些创作和成就来自于乔布斯那种不顾一切的投入感——这混合了烈火般的热情、激光似的专注、以及疯子一样的不知妥协。
在1994年的一个访谈中,他说:“大部分的人认为产品的设计是关于产品的功能。Mac的设计并非指他的样子,虽然这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是如何运作的。真的想把一些产品设计好你必须搞懂它,对它胸有成竹。只有基于巨大热情的投入才能把一件事儿搞清楚,嚼个烂透而不是浅尝辄止。”
以乔布斯的聪颖,他本不需活得如此用力。这或许与他自卑型性格(对,你没看错)有关,更与他追求生命的真相有关。
到后来他改变了苹果的设计风格,一改从前的繁复多彩,转而追求返璞归真的朴素风格,苹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一些更朴实的体验提升上:轻、薄、更高分辨率、完整的金属注塑,甚至更快的拍照速度。甚至苹果的彩色logo都变为象征着纯净与专注的白色logo。直到乔布斯死前,苹果都没有为讨好市场而推出彩色后壳的iPhone,甚至连针对青少年市场的iPod Touch 都只有黑白两种颜色,或许这是“大道至简”的哲学高度,也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人生境界。
这一切无疑都与禅宗哲学对于他的影响有关。
还想说些什么,唉,还是把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经典演讲贴出来吧。
当我十七岁的时候, 我读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很多次被给予“不是”的时候, 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 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 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
今天翻了一下《非同凡想》作者仿佛在宣扬乔布斯可以复制,宣扬本书“试图揭示引导乔布斯产生颠覆世界的无限灵感的一些法则。”以及收录了一些从“如果是乔布斯会怎样做?”这样简单的自问自答中获得启发的商业领袖、创业者、教育者和小企业主的事例。
我想说老兄你在骗鬼吧?我不得不感叹人类的短视以及向往不劳而获的惰性。乔布斯死前曾对他的继任者库克说:“不要问这件事乔布斯会这样做,而要问你自己,你会怎样做。”
一个人思想和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通常与伟大的思想相伴的都是痛苦的经历。你渴望不经历痛苦就产生伟大的主意,可能吗?乔布斯在一次接受《滚石》杂志采访时承认:“他老是被那些更具革命性的改变所吸引,而这一切让他感到窒息、压抑和渺小。”
美来自于一个对于艰难挑战的克服过程,并最终回归于一种简单的状态。
我只能说:
天才只是习惯性地让自己痛苦,习惯性地把自己往绝路上逼。
有点乱,如果你感觉特别想撕了这篇文章,我遗憾的表示无力。
不过还请大侠收下我的膝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