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教育是被重点重视的,我们的就学环境也比祖辈父辈们好了太多太多,可是为什么寒门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成功,却比他们更难了呢?
是什么在悄悄地影响着寒门的孩子前进的步伐?
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曾问我:你是为谁读的书?
我记得那时我回答的是:为你读的书。
那个时候说实话我真的不喜欢读书,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想来想去觉得这个答案甚好,不然他们为什么非要让我去读呢?
纵使我人在校园里,心早就飞出去十万八千里了,又如何能读好书,如何走出农村成为贵子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今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底的,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多很多捷径。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的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固,所以现在自然水到渠成。
是呀,没有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营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你怎么可能会形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怎么可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怎么可能静下心来像父母一样安安静静地去读一本书,为自己而读?
我记得小时候我哥经常翻墙逃学,老师没办法多次来找我三姨。
因为我家是上坡后的第一家,而我们几家又都是挨在一起的,第一次老师找上门来的时候,问我他家在哪,还是我给指的路。
印象里这种事三天两头发生一回,当时我还觉得蛮刺激的。
后来等我上学了,我才理解我哥,读书这事真不是人干的,无聊死了,简直是浪费时间。
慢慢地我开始上课走神,下课疯闹,作业什么的,就大家一起互相抄,然后我的期末试卷上毫无意外的只有少的可怜的几分。
再后来,我就被送我舅那去了,和我姐姐一起上学。
舅舅是老师,小时候的印象里,他好像从来没笑过,我很怕他,直到现在每次看到他,我都不敢太放肆。
寄宿在舅舅家的那段时间,我每天和姐姐准时起床,按时上课,下午放学了,和姐姐一起安安静静地写作业,然后吃晚饭,饭后在操场上散步,差不多八点多的时候就去睡觉。等到了周末,除了天气好的时候踢踢毽子,跳跳绳,然后就是看书,或做做笔记。
一个人做这些事的时候,真的是格外的无趣,根本就坚持不下去,但两个人的时候,却发现原来这种生活还可以这么有意思。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真的有种岁月静好,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
慢慢地我由被动地看书到自己主动地跟着姐姐去看自己喜欢的书,偶尔写写读后感,让姐姐点评点评,当姐姐说写的很好的时候,我竟然能感受到一种我之前从未有过的喜悦,满足,我想那是被肯定的成就感吧。
就这样,慢慢地我的成绩起来了,我完成了由学渣到学霸的逆袭。
后来我升学了,寄宿学校,离了姐姐,我依然保持着之前的习惯,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休闲的时候读一两本喜欢的书。
现在我从农村来到武汉,到大型三甲医院实习,看见了都市的繁华与昌盛,也看见了我的未来,这些我以前从未想过,但现在我都做到了。
读书有多苦,有多累,相信每个学子都深有体会。多少次我想要放弃却最终都咬牙坚持下来了,我想是因为在舅舅家的时候,那里的氛围塑造了我的性格吧,注入了我想要优秀,想要出人头地的信念,所以我才能在一次次挫败面前从新站起,走到我想要到达的地方。
上次我回家,和妈妈去赶集,遇上了我们村的一个同学,曾经我们还一起翻过墙偷人家的柿子,只是现在,她已为人妻,为人母。
物是人非,到底是半点不由人呀。
看着曾经白皙稚嫩的脸庞变成现在的蜡黄,没有血色,眼角还布满了本不该属于她这个年龄的皱纹,我简直不敢相信我们是同龄。
我问妈妈,怎么会这样?
妈妈告诉我,她中考没有考上县城高中就没读了,就在附近一家超市上班,然后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就结婚了,生了一个孩子。
寥寥数语,就此前半生。
如果她当初考上高中,再多读点书,是不是此番情况又不一样了呢?
纵使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好,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寒门的子女真的很难走出来成为贵子。
城市里的家长都知道为孩子营造很好的读书氛围,从而塑造他们的性格,利用各种资源让孩子多方面发展,可是寒门的家长又有几人有这个意识?
大多的家长只知道挣钱,至于学习,孩子愿意读就让他读,不读就算了。还觉得自己这麽做尽到了教育的义务,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启蒙。
如果你现在问我:读书是为谁读的?
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为自己。
感受过读书的乐趣,体验过读书的快乐,方知命运在自己手中,方能运用知识开启新的世界。
而家长,如果不去用实际行动引导,不去为他营造一个很好的氛围,孩子怎么可能知道读书的好处,怎么可能很好地塑造自己的性格,潜移默化地阅读,又怎么有勇气一个人去抵挡读书路上的种种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