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谈起故乡,故乡这个词适用于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漂泊在外,羁旅他乡的游子,一个常年居住家中,对家乡习以为常的人是提不起故乡二字的,不仅不提,兴许对外面的世界憧憬梦寐之心更甚。
人们之所以思念故乡,必是因为故乡曾经承载了童年所有的美好和温情,那里容纳了一切用以支撑人一生起落的底色。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尽是故乡熟悉的味道,引人思慕。
一个幸福的童年更是强化了人们对故乡的难忘情意。自出生之日起,一食一饭,一茶一水,皆由故乡提供,故乡助自己长大成人,而家人的关怀与呵护则更强化了对故乡的温暖记忆。
从小遭受乡人遗弃排挤的人是不会思念故乡的。思乡就意味着重新回味曾经受过的痛楚,被人排挤的隐痛,就算身在异乡,不时涌起对家乡的模糊回忆,想必也是唯恐避之不及,匆忙从回忆中抽神,将故乡带来的伤痛埋藏在心底的最深层角落,发酵,腐烂,永不面世。
一个离家十八年的军人回到家乡,尽管操着一口遗忘了乡音的普通话见人就打招呼,乡人却报之以亲切微笑,并不会计较他那一腔外地口音,因为军人的语调里满是对乡亲的热情,从鞠起的笑容就可辨识对家乡的热爱。
待人不分贫富,无视愚智,无论好坏,一人一事,一植一物,都容纳在了故乡的一分子里。想必故乡已经在他的军营生活里百转千回了几百几千遍,才化为回乡后见人就微笑,遇人就握手的满腔热忱。
一个因为家庭或者个人原因,遭到乡人侧目的人,本就对乡人持排斥心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投之以鄙弃,必得之以鄙弃。
尽管远离家乡,即使想起家乡,也不会以温情的面纱给他提供以心理上的支持,而是以酸楚的记忆噬咬着童时记忆,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曾经的不幸,除了那一腔熟悉,故乡反而成了一个隐晦之词。
凡事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伤者见伤,别人歌颂的未必是自己倾心的,他人喜爱的不见得是自己所爱,自己爱过的才是真爱。
诗人之多,并不见人人都写《乡愁》,抑或是心怀思乡之情却并不是人人都有抒发心情的本领。
抑或是本就无思乡之情,莽撞提起反是尴尬。家国本是一样,分居两岸,有思乡的余光中,必然就有遭受灾难逃离祖国的伤心之人。祖国反成了烫手的心病。思不思乡,是和个人的境遇保持一致,不是有人说思乡,大家也便都是思乡的。
随着城乡结合速度的加快,有人感慨,以前住村里,后来迁进城,以前是炎黄子孙,后来又改为华裔,认作他乡为故乡,故乡究竟是何处,父母不知,自己也茫然。
无论如何,有乡可思便是一种幸福,无论幸与不幸,都构成丰富的人生经历,人世走一遭,必是酸甜苦辣均要尝个够才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