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了一个小视频,分享的是那些年陪我们成长的电影巨星,成龙、周润发、周星驰、李连杰... 瞬间泪目,几乎所有80后的成长都伴随着他们的作品,看着他们年轻时意气风发、一张张青春无敌的脸庞,鲜活美好,仿佛就在昨天,再看看现在真的已经不再年轻,感概着时光流逝的无情,除了发哥依然还很有范儿,看到李连杰的样子胸口真的特别堵的慌,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变成了现在这样?
从《少林寺》到《黄飞鸿》到《英雄》,在我的印象中他还是一直是那个一身正气、浩气凛然的翩翩少年,怎么突然衰老成这样?后来想想一个人变老也不是突然之间发生的,原来我都有好久没有看到他的动态,看过的最后一部电影还是《海洋天堂》,印象还一直停留在那个阶段。于是,我带着疑惑看了他最近《鲁豫一日行》的访谈,谈到了他的生活状态,他的人生观以及对世界的看法,才发现他是如此的豁达、通透和释然,人生到了如此境界真的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不愧是大师。
01 正确面对衰老,这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
时不时的李连杰就会被爆出被残疾、被死亡的消息,或许是因为他太久不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被媒体拍到的他,不修边幅,头发和眉毛都白了,说实话,作为一个巨星而言,这样的形象并不好看。
当这种衰老感赤裸裸的直击你灵魂的时候你才会觉得这有多难过,尽管我并不是李连杰的死忠粉,但还是很伤心。我不希望他这样,或许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不希望美好就此逝去。
岁月总是匆匆催人老,而李连杰仿佛一夜之间变老的,节目中他回应了衰老这件事,年龄是岁月馈赠的礼物。所有人都会怀念青春,因为逝去的、得不到的永远是美好的,而衰老这件事就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每个人都逃不掉,但很多人都不希望这个事实发生,希望永远停留在美好中。
而当你以一种正常的心态去面对要发生的一切,心里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接受所有的一切都会慢慢的逝去的过程。
张艾嘉在年轻的时候可谓是红极一时,美的不可方物,和很多才子们谈过恋爱,曾嫁给刘幼林,与罗大佑、李宗盛、杨德昌等都有过过绯闻,当时与林青霞、陈淑桦等很多大明星齐名,做演员她是很牛的演员,拿了无数的影后,做导演好作品也很多,而今63的岁的她依然在事业上拼搏,在筹备新电影,现在的她已不再年轻,并没有像很多女演员一样还在靠脸吃饭,而优雅的老去这件事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她对年轻做了这样的解读:“创作是我生命的热情,因为创作你会发现还有很多的事情不懂,而这个不懂才会让你觉得自己年轻。”
对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心会让我们永远年轻,它会不断的激发你的创作热情和生活的活力。
02 永远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李连杰说;“你们怎么评价我是很感恩的,但是我的快乐不会因为你的文字、语言、表达、形容我和快乐不快乐。快乐是我的内心怎么看世界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中而迷失了自己的心。太在意外界的评判,别人夸你、表扬你了你就开心,批评你、责骂你就不开心了,那快乐的标准是不是太单一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需要长久的锤炼和生活智慧的沉淀才能获得。
样子不好看了,不在意别人怎么说;网络暴力,经常被死亡各种谣言负面淹没,他也不去澄清,因为他活得够通透,他知道哪些对自己是重要的,哪些并不重要。
而我觉得,他最厉害的就是没有活成别人最期待的样子,一直拍电影,或者修行大师之类的,从神坛走下来,从别人对他的期待中走下来,做回一个普通人。这对于一个重量级的巨星而言是很难的。
曾经在武术界、电影界都达到过巅峰的高度,但是他并没有止步在那,而是会尝试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修行、做慈善、玩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做什么都是从0开始一点一点地升级,在每一个领域都努力做到最好。
而这个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很多人都很难放下过去的成就,那个顶峰和高度在那里,那些名利,闪闪发光的东西在那,这些东西实在是太迷人了,让人趋之若鹜,当你失去的时候就会很痛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艺人在不红了之后都很丧,或者玩命的想要翻红,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靠着这些综艺捧红了多少红过或者乍现的艺人呢?
红=流量=名+利;名利双收,巨大的成功,搁谁谁不爽?可是,无论是艺人还是普通人,我们不能红一辈子,不能在一个位置上呆一辈子,早晚有一天你会变得不重要,会被人遗忘,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
仰望着以前的成就戚戚然吗?巅峰之后似乎做什么都在走下坡路,所以这就需要很强大的自我系统的调节。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如李连杰这般人生境界,实在是敬佩至极。
人生本来就不是一段路,它是很长的马拉松旅程,终点的那一刻是我们人生终结的时刻,而决定我们人生是否精彩的在于你的每一段行程该怎么走。
其实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永远开放,永远向前,只要你愿意相信并且去做了,人生总会有不同的可能。
03 不要相信别人,你只需要相信自己
无论是看书,看电影,旅行,和别人聊天,你都要把自己放下,不要评判,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当你打开触角伸向这个世界时,你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理论系统,作用于你的人生。
这一部分可以叫做是极度开放,也是《原则》中的核心观点之一。
第二部分是要有批评精神,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也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从小老师们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但并没有告诉我这句话背后是什么意思,当时年龄太小,不太懂得批判和怀疑是什么意思,要怎么去辩证的看待事物。就像我作为一个高中的理科生学渣,就像我到了大学才知道:哦,原来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做了很多贡献,也有很多的名将,只不过是作为一个政党失败了而已,然而之前在我的意识里一直认为他们是穷凶极恶的。这就是知识和成长带来的变化。
所以,这也是我们要学会的,无论是看书还是接受新知,都要有选择性的相信,辩证性的接受。
人是很难客观的,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都是从他自己的经历出发,这些观点里藏着他们的经验、方法、感受,所有的这些都形成了他自己的立场。
道理这个东西,它除了是道理本身,什么都不是。很多具有普适性,很多也没有,我是觉得不要相信道理,这些都是别人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出来让你去相信的。
什么人生哲学啊,人生智慧啊,成功学啊,这种书看了再多你也不会真的就成功了。就像我年轻的时候看了好多这种书,当时真的是奉若神明,现在回过头来翻一翻看看这好特么有道理啊,然后呢,该犯的错,吃的亏,走的弯路一样都没少。
听了再多的道理也过不好一生的原因。这就是一个悖论。因为,这些道理是别人总结出来的,是受过罪、挨过骂,挣扎过、迷茫过、痛苦过,你光听过有个屁用,你要自己去经历和思考。找到自己的路径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就死磕吧,人生的路还是要苦哈哈的自己走,真没什么捷径可言。
李连杰说,别人会劝你放下名利权情,好好修身养性,享受生命。但是这个东西只有等你拥有的时候才能说放下。
有些人总会说钱不重要,家庭、身体、享受生活才重要。总有人说名利不重要,要学会看淡,学会放下。
的确,钱不是最重要的,不能解决很多的问题,也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但是不能否认,人生的大部分痛苦都能用钱解决,而钱衍生出来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自己和钱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钱让卑劣的人更卑劣,高尚的人更高尚。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总把自己的想要当成需要,但是人只有在经历过之后才真的知道对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所以,不要听别人说什么,这个有道理那个也有道理,到底哪些才是属于你的?我一直认为,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体验过而总结出来的道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如果只有一个人可以相信,那就一定是自己。
永远不要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妄下定论,保持开放、好奇、谦逊的姿态看待世界,不断自省、持续思考,在长路漫漫的未知的世界里探索属于自己的旅途,并且,相信自己,那是你最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