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到底是不是病?作为一名拖延重症患者,我想大声的说:是!!!肯定以及一定是!但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会拖延?拖延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今天,作为心理学本科僧的我想要从心理学角度小小挖掘一番“拖延”的秘密。
影响拖延的因素
心理因素:包括人格,思维,个性以及自我效能感方面等因素。众所周知,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以著名心理学家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为例,卡特尔将人格按不同维度分为个别特质、共同特质,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体质特质,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以及气质特质,其中根源特质是最影响一个人行为与思维的特质,不同的人因根源特质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以及思维模式。研究表明,有拖延习惯的人往往具有做事懒散,受支配性强,忧虑抑郁,依赖他人,责任心弱等特点。
爱拖延的个体常伴有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方式,他们渴望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但消极的完美主义者对高标准的追求,常伴随着对自己无法完成任务,害怕被他人责怪批评的恐惧与焦虑,为了保护自己免受这种负面情绪的困扰,消极的完美主义者就会倾向于用拖延逃避的形式对待需要完成的任务。另外,消极的完美主义者虽然追求对任务的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但由于他们对自身的能力认知存在偏差,他们的能力并不能达到他们对任务的要求,久而久之,这种能力与完成任务之间巨大落差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感受,也就是低自我效能感-“我能力不行,我做不到的”,于是他们在面对任务时,总是会不自觉地选择拖延逃避。
此外,人们的拖延也会因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调查发现,人们对“被别人强制安排”的任务与对自己主动要完成的任务相比,前者引起人们的拖延行为更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人们在潜意识中抗拒“被命令”的负面感受,于是用“拖延”这一行为表示自己的不满与愤怒。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树立的榜样行为就是做事拖拉,慢慢吞吞,那么这个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变得拖延。
另外,当个体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后,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若个体没有适应这种生活,那么就会表现出与高效率相反的特点—拖延,他们会试图用拖延来掩盖自己面对生活时内心产生的挫败与不安的情绪,用拖延将自己的不自信,对生活的恐惧与无助掩盖住。
诱发因素:包括压力,焦虑,抑郁等因素。现在是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意味着人们要面对更多的压力,上有老下有小赚钱养家的压力、自我提升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等等,在这种高压环境中,人们就会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当这些消极情绪充斥人们的内心而无法得到排解时,人们的自我防御机制就会发生作用,用逃避,退行,拖延等形式来保护自己。
拖延的危害
1.拖延是一种不良生活模式,如果人们不加以干预,久而久之,拖延就会变成拖延症(一种精神疾病)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2.拖延行为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如果个体长期处于这种不良情绪之下不利于身心发展。
3.拖延不仅涉及到心理危害,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也影响巨大,拖延会让个体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体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4.长期拖延产生的愧疚感,自责感会使人变得自卑,自我怀疑,效能感变低等。
拖延的评判标准
拖延常表现为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常伴有自责情绪、负罪感、自我否定、贬低,严重会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这里参考拖延症的典型特点)
日常生活中拖延的表现
大学生面对专业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拖到截止的最后一刻才开始动笔完成,在写的过程中抓耳挠腮,一心二用比如一边听音乐,一边做题等;正在写作业的孩子总是在写作业的过程中一会喝个水一会削个笔,总是做与作业无关的事情,最后用多于平常完成作业两三倍的时间完成本次作业;工作的人在工作时总给人一种很忙的感觉,但实际上他一直在做与工作无关的且没有意义的事情俗称“瞎忙”等等。
对于拖延,我们可以这样做
拖延的危害如此之大,拖延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去消灭拖延,走向自律与成功?
一. 戒骄戒躁,每当需要完成一项任务时,隔绝外界一切事物的影响,平心静气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 对待要完成的任务要量力而行,争取做到能力范围內的最好,而不是与能力不相符的极好,切记不要变成消极的完美主义者
三. 制定计划,养成习惯。拖延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时间去改变,所以不妨在做每一件事情时,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与计划,督促自己养成不拖延的习惯
四. 自我鼓励—“我能行,我可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与效能感,相信自己一定行。
五.适当锻炼,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比如跑步,通过跑步释放自己的内在垃圾,帮助自己调节情绪,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