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学对智力的定义是这样的:智力也即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关于智力结构问题,心理学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观点。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最为有名。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
这七种智力是:言语智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能力)、逻辑数学智力(指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及科学分析的能力)、视觉空间智力(认知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音乐智力(对声音的辩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内省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对于学生我们不能一锅端,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潜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相应的智力。
然而《刻意练习》这本书却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
2、
《刻意练习》是由安德斯.埃里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合著,他们分别是是心理学家和科学家。
作者在《刻意练习》中提出“这种预先确定的能力并不存在,大脑是可适应的,而训练可以创造一些我们以前并未拥有的技能。学习变成一种创造能力的方式,而不是使人们学会充分利用他们的内在才华。”
这段话很重要,它说明了几个点:
第一:不存在天赋说。我们曾以为某个人在某方面有天赋,所以会取得别人所没有的成绩。比如:莫扎特。
第二:学习不是开发已有的潜力,而是创造。意思即假如你希望成为和莫扎特一样著名的小提琴家,那么不是看你有没有音乐细胞,而是去培养。
第三:怎么培养?答案便是通过训练!
我们之前所谓的去“发现潜力”是不恰当的,而是当我们确定自己喜爱的,然后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刻意练习,慢慢的一种新的能力便诞生了。
3、
那么关键是:怎么训练?
《刻意练习》这本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表现与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我们把这种通用的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这里提到的“刻意练习”和“一万小时定律”的区别在哪?
两者的相同之处都是提出如果我们想要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就必须花上大量的时间,而一万小时是个概述,并非确指,只在强调时间之长。而艾利克森强调的刻意练习不仅对时间有要求,更重要的是看重练习的质量。
正确的刻意练习应该满足四个特点:要有明确的特定目标;要专注;要有反馈(及时反馈);走出舒适区。
这四点是刻意练习的精华所在。制定目标时不是空而大的目标,而是切实可行的,能在自己努力之后实现的。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过“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即提出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发展。也就是所谓的“跳一跳,摘个桃”。
训练时一定要专注,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件事上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在书中提出“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景中学习,即一定要寻找学习共同体”。为什么自学效果会很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反馈,没有反馈便无法对错误进行改正,这样再多的建议都是无用的,甚至会形成反面效应。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我们的身体都是偏爱于稳定,如果不试图走出舒适区,我们便不可能进步。就如同“温水煮青蛙”。
4、
为什么刻意练习能构筑潜能?
“对于刻意练习,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且要构筑它,以便从前不可能做到的事可能做到。”
刻意练习之所以能构筑潜能,其根本在“刻意练习”能改变大脑结构。
本书作者以伦敦出租车司机大脑里“海马体”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练习对大脑结构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练习,控制某一技能的海马体在不断的变大。
当然,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需要继续保持,如果停止训练,他们便开始消失。这就是为什么退休后的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又变小了。
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从而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也就是所谓的“条件反射”。
当然这种刻意练习越早越好,因为孩子的大脑处于发展中,更容易构筑。也就是教育学中强调的“关键期”。
5、
那么这本书的核心告诉我们什么?
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发展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段话:
假设你想去爬山,你不确定你想爬多高,山路看起来蜿蜒曲折,令人望而生畏,但你知道,你想比现在所处的位置爬得更高一些。你可以简单地选择一条看起来很有希望的路径,并期望是最好的,但你可能走不了很远。
或者,你可以依靠一个曾登上过顶峰、并了解最佳路线的向导,不论你决定自己要爬多高,这会保证你以最有效的方式登山。这种最佳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而本书就是你的向导。
本书将向你显示登上巅峰的路径;至于在那条路径上能走多远,则取决于你自己。
也就是说,想成为天才的方法已经告诉你了,如果你还是平庸,只是因为你太懒了!
这是一本关于天才打造计划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