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可能是近期最早读完的一本书了,内容虽薄但却精,书中分析了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并与现代社会及西方社会作对比,道出了中国社会最为深刻的社会特性,即使当前社会,亦能深深感受到来自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的冲突。唯一一点是,内容精巧,某些有意思的点未能详述,略有遗憾。
泥土情结
中国的历史文献记载,首创农耕的神农氏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长期的农耕文明让中国人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乡下人以土为生,赖地而活,基本上一生都生活在一方土地之上,极少流动。乡下人对土地有一种执着的偏执,生于斯,死于斯,入土为安是最好的归宿。书中说到“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乡下人不喜迁移,喜欢安稳,影射到当下更像是父母希望子女稳定的工作,安逸的生活。
礼治传统
乡土中国道出中国社会为礼治而非人治,儒家说克己复礼大概如是。不同于法治,礼求于习惯,诉于教化,在潜移默化中在人内心建立行为标准。这表现了中国古人治世的智慧,滥于赏罚,大概心有不服,唯有自身的价值标准,坚如磐石,在无人处亦自觉而为。由礼而来的长老权利,作为宣扬道德标准的监护人。在缓慢变化的社会中礼治起的作用是牢固的稳定的。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传统观念不能适应过来,以至冲突矛盾。
以血缘关系构建社会关系
以家构建社会的功能单位,家族,氏族观念深刻。血缘不能选择,由礼治而来的一整套道德标准不能选择,唯有接收,这就是教化的过程。在家庭观念浓郁的社会氛围下,孝被提到极高的地位,“以孝治天下”,爱情这种多变,激荡的情愫被搁置,门当户对,父母指定婚约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缺乏人员流动,以熟人建立社会关系,人情关系唯有突出。
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的人际关系,远则疏,近而亲。由于圈层边界模糊,公私观念模糊,以至投入现代生人社会时缺乏公德。中国人缺乏博爱的观念,差序格局表明中国不会产生像西方基督教这样人人平等,泛爱的宗教。
乡土中国中涵盖内容比较广,有文字语言的起源、传统男女观念,社会结构等,传统社会是个有机整体,牵涉到的方方面面,文化、道德、语言、制度,这方方面面和谐融合像完美的工艺品,这是中国古人追求的一种状态,长治稳定。现代化对传统的冲击,现在正值当下。更不同的环境,更频繁变变幻的节奏,规则一点点被打破,用来维持新秩序的不是周遭知根知底的乡绅,而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考量或者极少考量自己的陌生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命,如何安身成了另外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