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天都晕乎,被我自己写得弄晕了。
我写自己的,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去填别人的坑,或者重建别人的作品,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晕眩感。
我估计是信息量大,而且产生了共鸣,所以有晕眩感。
司马翎的原文如下:
第一章小小秘密
李十八坐在马背居然显得十分萧索落寞。
但他绝对不属于“萧索”“落寞”年华。因为他只有二十五岁,额上一条横疤和胡须仍然挡不住天生英锐挺秀气质。如果漂亮女孩子可以驱去寂寞,使他感到充实的话,他一定不必发愁烦心,至少已有七个美女可以陪伴他,并且顺从他一切想法和做法。
然而李十八从来不找她们,甚至躲避她们。是不是李十八身有残疾?例如少生一只手缺一条腿?
答案也不是。李十八不但身体全无残疾,而且身材颀长结实,手掌和十只手指像用白玉雕琢而成,极为美观。此外只要他美观好看的十指(意即左右手一样)碰到剑柄,一定有人溅血倒毙。即使是声名极盛的武林高手亦无例外。
古道两边都有树林以及远远伸延高耸的山峦。这一段路很是奇怪竟然是连绵的枫林。正是秋风送爽时节,所以枫叶把天边都染红了。
──看那枫红层层,枫红里有我的梦……霜叶红于二月花。二十五岁只应是织梦年华,至少亦“希望在明年此时,编织幅美丽的梦”。
但他何以萧索落寞?剑在腰畔,巨万银子在囊中。青春之火炬刚刚点燃,有谁知道他的心事么?
他忽然敞开衣襟,迎着含有寒意的秋风。但秋风却吹不散心中之炽热,当然更吹不散心中的人影──还有那小小的秘密。
小小秘密?对,每个人都有很多小秘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一样。你只不过忘记失落而已,而不会“没有”!
他看见三十余丈外路边系着一匹马。由马鞍以至这匹马全都熟悉之至。
我因为时间不丰裕,所以收尾有一点急。
一开始我看原著,会觉得有些平淡,不能适应他的写法,可改写了之后,我发现,也许我在破坏,把人家的整体感破坏了。
这部作品适合在左岸之类的咖啡馆阅读,或是消闲,或是等人。
而且需要有水的环境,如果靠窗坐着,两边是桥,对面是喷泉,也看得到睡莲。
这种情形下,点一杯蓝山咖啡,一边用白瓷勺轻捣,一边看着窗外,耳边还来了一首《卡萨布兰卡》,书里的味道就出来了。
第一次发现咖啡有伴侣,读书也需要环境,都是配套供应的。书本未必只是产品,也可以是供应链上的一环。
通过对比,产生发现。
我发现二三流的作者,或者说武侠界只有少数几个作者,懂得运用光影传媒的手法来写作。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是说范蠡做生意的七条法则,这七条到现在还有用,其中一条就是车马费要算进去。
运用到写作中,那就是考虑传播的媒体。
也许别人看是找感觉,而我看是除了找感觉外,还要有一个学习整合的过程,最好把人家好的,给吸收过来为我所用。
现在发现二三流作品和一流作品的分界线很明显,就跟股票市场中行业内第一名和第二三名区别是很明显的道理一样。
只是稍微加一点,就很容易成为一流作品。
现在也知道古龙是怎么成名的了,他当然靠实力,实力的成分就是他的作品兼顾点很多。
作为作品而已,尤其是武侠作品,正能量是关键,所以古龙作品里哪怕是强掰死磕,也要用正能量撑住。
相对的,其他人就没那么注意,或者没那么考究。比如说司马翎的《迷雾》,看完后我发现就是两个杀手狗咬狗,正能量部分嫌不足。
而且有些情节在人性和逻辑上,显得行不通。也许就因为这样,我才产生了去改写的念头。
另外内容上也有可以深挖的地方,所以在我的改写里,增加了李十八名字的由来,叫这个名字,又是第一男主,怎么会没有特殊意义呢?
这里如果突出意义感,就增加了读者的兴趣和记忆。不然会觉得似乎笔力不足,没有写到点子上。
然后司马翎还有点自说自话的意识流,他都不解释杀手行业的,好像认为读者应该懂的,有没有想过,对方可能是一个从来没接触过武侠的小朋友呢?
另外一看到杀手,会马上想到古龙作品,古龙把杀手行业描写得既浪漫又神秘,还非常酷。
古龙是把司马翎之辈顶穿超越的,如果在共同的内容上,司马翎不做带着个性的评注的话,那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在找死吗?他有没有市场概念呀?这都忍不住要问了。
我写过书评,知道有一些内容就是作者要和读者产生共同体验的点,这时候需要带领读者。而且读者的理解有时候会不一样的。
作为阅读武侠小说多年的读者来说,我感觉在我的印象中杀手是非常神秘而有力量的代号,须臾间可以取人性命,决定人的生死,那是权力的象征了。
这个行业见不得光,但是收入很高,是横财般的买卖。
这种行业比现在的娱乐业更有吸引力的魅力,所以我加了一张杀手的榜单。
那么刺激那么炫的行业,没有榜单怎么行?叫高层用什么来激励和约束手下员工?
榜单是外在荣耀,可内心的忧苦却不为人知,正好形成对比。
然后原文的枫叶,写过就算了,我就参考电影镜头,玩一个梗。不然也太浪费了。
司马翎写开头,让人感觉冲着故事线去的,可我模仿了之后发现,古龙把一句话掰成三句来说,每一句的侧重点还不同,他注意的不单单是故事线,还有情感线,他也是拉情感线的高手,还有价值观的传送,所以分成了三句,所谓的价值感就是正能量。
现在也发现写武侠写成大家的人,都有这么一个特点,他们的作品起码注意了三个点,第一抓住武侠的本质,也就是正能量;第二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别人学了都不见得学得像。第三有时代感,也就是时代的梗,容易产生代入感。
梁羽生金庸还是用故事来说明的,而古龙直接就用警语似的文笔来书写,这样时代梗更强。这一点好莱坞大片也是这么玩的,时不时会来一两句警句来提神。
所以说古龙会装逼,是实力装逼,他这么装逼就跟好莱坞大片的用意一样,提醒大家,看呀,我是大片。这就是自带流量的招牌设计。
再看司马翎,他好像一点意识都没有,就像个老实得会被忽略的人一样。
另外还要提一点,这在二三流武侠中经常看得见的,低级趣味太过明显,一开头会显得有点急色,这会显得吃相不好看。
不是说一点都不能出现,可怎么出现?这就是学问。如果装逼成功,人人都当是大人物,那么出现反而讨人喜欢。
要不就像《金瓶梅》一样,说的是风月韵事,却总结出十个字来,而且这十个字并不糙,现在都可以在人际关系上派到用处。
这完全是拓展效应,因为真有用,于是会带一点宽容。
假设一下,如果一些情节离开了武侠小说独特的环境本身,它还有什么效用呢?如果没有,岂不是把传播半径堵塞成很小了吗?这都不是仕途经济之道,只能说是文人一种小众化的癖好而已。
通过这么改写,我倒是整理出一个想法,不知道对不对,一个人的前途,跟他所思所想,是不是对更多人有利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