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理性人,亦或者说作为一个理科生,相比于文科生,世界观大相庭径。但人们又往往在很多时候不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会在许多时候做出感性的选择。比如说凑热闹,只要是看见一群人围在一起像是发生了什么事,你都会在心里抉择一下,到底是看还是不看?如果你在散步的时候的话,出于好奇心,你在心里简单的衡量到底是继续散步带给你的收益大还是围观一下满足你的好奇心对你的收益大之后,你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这时候,你就会选择止步看一下热闹。
而如果你赶着去上班的话,当你看见了这一幕之后,你也会在心里简单衡量一下,到底是满足好奇心带给你的收益大还是迟到扣工资带给你的损失大,继而你就会加快你上班的脚步。但大多数时候,事情并没你想象中那么有趣,很多时候都是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只是为了满足你的好奇心,奖励就是浪费了你的那几分钟的时间。按照这个逻辑的话,比尔盖茨在去往办公室的路上掉了一百美元,他捡还是不捡?
如果说他是一名理性人的话,那他就会选择不捡,因为他一秒钟可以挣的钱大于这一百美元,哪怕是多一美元,他也不应该用一秒钟的时间弯腰去捡起这一百美元。
而我们需要抉择的,是收益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如果现收益大于平常的收益的话,我们就可以“不走寻常路”,从此达到收益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如果现收益小于平常的收益,而你又选择了前者的话,这时候就会有人说你不理性了,你就做出了一个非理性的选择了。
无论是在银本位的时代,还是在金本位的时代,还是在现在信用货币的时代,利益都是我们第一考量标准。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不得不说,这句话确实很难听但又很正确。无论实在上述所说的哪个年代里,货币都只是作为一种商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是的,货币只是一种另类的商品。
在以前那个以物换物的时代,人们缺少一种大家通用的货物来交换,比如你牵着一头大象走在集市上,想要换几斤大米,这时候你只能找一个刚好有大米而又刚还想交换一头大象的人来交换。当然,也存在着许多其他的方法,但都太麻烦了,毕竟谁都不想牵着一头大象走来走去。
这时候,人们就发行了一种叫做“货币”的大家集体都有的东西,比如说可可豆、龟壳等等之类的,但后来都选择了以金银作为货币,马克思有云:金银天生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生是金银。而这以金银作为货币的时代就是被称为金本位、银本位的时代。当然,在这期间有许多问题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像劣币、民间造币之类的问题,当然也都被解决了。
但金银永远有不够的那一天,当人口膨胀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我们再怎么细分金银也没有用了。这时候纸币就出现了,用纸币上的数字与金银挂钩。再后来就迎来了信用货币时代,把纸币上的数字与国家的信用挂钩。我们甚至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货币,经济学就以货币为切入点分析世界。
经济学最早是以类似哲学的身份来面向大众,也就是说经济学是一门无用的学问,派遣时间的。后来也因为大众文化的兴起变成了一门普通人也可以学的一门学科,实用性也增强了许多。
如果说我们觉得排队这件事很不好但又不得不做,怎么办?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任何一个经济学者的话,他们的答案很有可能交钱。因为价格在他们眼里不仅仅代表着一串数字,还代表着许多层意思。像上面举的例子,如果你不交钱的话,那么你只能忍受着漫长的排队的时间,这时候,省下来的这段时间与交的这笔钱,孰轻孰重。再比如你想测试你与一个朋友的关系,看你愿意为这个朋友买多少钱的礼物,但千万不要随便尝试。
但这时候我们就很容易陷入马太效应的怪圈里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比如法律经济学的创始人戴瑞德提出了一个观点,被称为戴瑞德定律:任何政府针对穷人的补贴措施,最终都会让中产阶级得益,而由极穷者和极富者付账。穷的人只会越来越穷。但幸好我们也在尽力的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