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长总是很苦恼,我也很苦恼,孩子们总是沉迷于网络小说,尤其是玄幻小说,不知道怎么破。
现在的网络小说的地位,颇有点类似于我们那个年代的流行小说,玄幻便类似武侠吧。想当年,我们看流行小说、看武侠,也是被大人们认定为不务正业,所以总是偷偷摸摸的,就好像我常常一推房门,总会看到某个背影炸地一震,呵呵,太熟悉的动作了。
我自认为还算是一个开明的“大人”,网络小说也曾经很深入地接触过,对里面的水深水浅,不敢说了如指掌,多少也有点儿发言权。拿玄幻来说,就跟当年的武侠一样,租书摊上既有《射雕英雄传》一样的经典作品,也有一大堆连名字也记不清楚,只依稀记得封面艳俗的薄册子。现在的玄幻也是同样,甚至情形比那时候更糟。那时候只有纸书,能印制出来的毕竟有限,而现在科技发达,网上阿猫阿狗都分分钟可以注册一个号就开始码字,没有任何门槛,没有任何审核。如果说以前是在一斛鱼目里找一粒珍珠,那现在就是要在一湖鱼目里找一粒珍珠。
即使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也相信仍是会有时髦书成为经典的,但难度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多数学生接触的,可能是连三四五流都排不上的作品,那不叫小说,那只叫一堆字,一堆夹杂着无数错别字、“的地得”都分不清的混沌方块。
看这样的方块,会给孩子们一种错觉——这个似乎也不难吧,我也能写。一个孩子写,班上其他同学也跟着写,于是,很多妈妈又多了一个苦恼,孩子沉迷写小说,学业荒废了。对于这个现象,其实做一下换位思考,我也能够理解。女儿以前也写了几个开头,我在高中的时候,也和同学约过接龙续写。但是看起来容易,真正上手才知艰难。就像很多人说的,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所知太少,同样,当你提起笔,你才发现自己的阅历几乎是一片空白。仅仅凭你在几部小说里看到的情节,想要支撑一部全然独立的架构,那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我想对那些从小喜欢码字的孩子说,小说始终是来源于生活的,当你们连日记素材都搜刮不出的时候,还是暂时把手从键盘上挪开一下,先自积累吧。
怎么积累,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曾提到过四种书——
看经典书是积累。一本书能称之为经典,是长时间各种挑剔的读者共同沉淀下来的,优胜劣汰,没有顽强的生命力就不敢妄称经典,这样的书,你去读,去思考它生命力何在,就像是爬到巨人肩上去看世界,对你的创作绝对是大有助益的。
看专业书是积累。天文地理,文史经哲,理化生物,医卜饮食,这些我认为都可以算专业书。曹雪芹和金庸,单看他们小说中的一个部分,你会以为作者是专业医生、是专业大厨、是专业画家,甚至就是一摆摊算卦的,或者游方和尚,他们已经超越了单一的专业而成为大家。甚至侦探小说,像福尔摩斯,没有专业的医学知识也是万万编不出来的。
看时髦书也是积累,只是像刚才说的那样,要具备沙里淘金的火眼金睛,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时间或水平,你至少可以试着多了解一下,选口碑好的去看,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
还有闲书,散文随笔、杂感演说、诗词歌赋、书信札记都算闲书,怡情遣志之余,也是一种修炼。
除了大量看书,还要随时留意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不要说找不到素材,其实俯拾皆是,只因自蒙双眼,竟没发现一直穿行在宝山之中。
也许你会说,写个小说,哪用这么麻烦?创作本来就是麻烦无比的,曹雪芹穷其一生才写出一部《红楼梦》,老舍写《四世同堂》也花了近十年,金庸最长的一部《鹿鼎记》也不过一百四十多万字,我们比他们更聪明吗?我们比他们更勤奋、更有天赋吗?如果不是,你凭什么认为你就可以在十来岁的年龄写出一部像样的小说?你凭什么相信那些三五个月就完本一部的人可以称为“作家”?你凭什么认为那些动辄三五百万字的小说就更有生命力?
我其实很欣慰看到小朋友们有文学爱好,但更害怕那种看起来很繁荣的爱好背后隐藏着的实质上的虚假,叶公好龙,是因为他并没有见过真的龙,小朋友爱写小说,是因为他还没看到真正的精品。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爱看玄幻小说,请他至少看精品,如果他在写小说,拜托,请让他先坚持写好一年的日记。文学的高峰美且飘渺,请从脚下的沙砾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