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接触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都是在初中的那篇《端午的鸭蛋》。当时就特别喜欢汪先生那种诙谐、质朴的文字。读起来十分接地气,但又不丝毫不影响美感。汪先生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抒情和纯粹,我觉得形容他是再好不过了。汪先生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我想大概是他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这种赤子之心,在作家这里可以说是一种情怀的体现。书中曾不止一次地出现类似于这样的句子:
“城市发达了,鸟就会减少。北京太庙的灰鹤和宣武门城楼的雨燕现在都没有了,但是我希望有关领导再从事城市建设时,能注意多留住一些鸟。”
句子简单而朴素,但字里行间就透露出一个文人的情怀。人们常说学以致用,但读书这件事情,有时候恰恰是不可一味只求功利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读书的收获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事实上,我认为读书人最大的收获,或者说目的,应当就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情怀。
汪老先生是知道除了发展以外,人必须得继承从前的文化和传统,那些是很珍贵的历史。他不光会说,也会真的去做,这也是汪先生“赤子其人”的一面。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朴素而生动,简单而不失风趣。就像北京人遛鸟,北京人和众多花花草草那些简单而又平常的北京人生活在他的笔下都展现出了可爱的一面。而那种生活,配上那样的文字,就显得特别地道,特别接地气。看这样的文字,你就仿佛真的走进了那样的世界。就像你所看到的再也不是严肃而教科书式的“How are you”,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What's up,man"。返璞归真的文字,自然而不花哨,也许这就是一个作家的独特之处。
然而最吸引我的一章,还是描写西南联大生活的章节——《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我一直就对西南联大的那段历史十分向往。购买次数的契机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部纪录片中,我发现了《人间草木》这本书,于是便将其购下。《人间草木》这本书是一部散文集,里面描写或大或小的事情。作者写到了很多有关北京人的生活的事情,读起来让人眼前颇为一亮。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写的就是沈从文先生。沈先生逝世后,张兆和的四妹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封挽辞。字是晋人小楷,只有四句: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这几句话就把沈从文先生的一生概括得特别全面。相比之下,我个人觉得汪曾祺的文字更像是“赤子其文赤子其人”。莫言说“人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是饱经风霜,看透世间万物后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单纯”。我想汪曾祺无疑就是这样的人,文字间透露着积淀,显现出来却十分简单和朴素。
从这本散文集的众多标题中大概就能看出作者写了哪些事情,文章最后一个章节中分别收录了一下散文: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闻一多先生上课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中文系
跑警报
新校舍
老舍先生
在后来的很多纪录片中,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都成为了关于西南联大重要的历史资料。抗战时期,日军轰炸南开大学图书馆,几乎所有珍贵资料都灰飞烟灭。迫于当时的形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大学合并,成为西南联大,在抗战的过程中一路南迁,最后定在云南地区。面对严峻的形式,极其艰苦的设施和条件,对知识渴望的有志之士在乱世的烟火中依然保持学习的初心,组在了一起。这本是一段令人振奋,可歌可泣的历史岁月,而在汪老先生的笔下不仅显得平常而简单,甚至还带有有趣的部分。也许,这就是作为一个作者笔下的艺术吧。
汪先生是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学生,沈从文、闻一多、吴宓、金岳霖、罗常培这些有名的作家和学者都是汪先生当时的老师。看完作者写的这个章节里的散文,我对当时这些大师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结是:真性情的人们,真诚又简单的关系。
在汪先生的笔下,书中的老师都是“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里看看,甚为得意”。
这样的描写简单又形象,似乎像是为我们呈现出了另外一个不一样的西南联大。在汪先生的笔下,西南联大就是一群不甘在战争中脱离知识的可爱的人们欢聚一堂的故事。而这欢聚一堂的故事远远不止这么简单,也许这就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
《跑警报》一文中写道:“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义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有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我想,作为一个作家,一介书生,身上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就有的情怀。这种情怀串连起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是一个读书人对其所读过书的最好回馈和报答。汪先生就是这样,心系天下苍生,不卑不亢,就像他的文字一样,平易近人。
也许,身为一介书生,不求抛头颅、洒热血,在枪林弹雨中找寻自己的人生意义,但面对这大江大河、天下苍生展现出那种一脉相承的情怀,便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