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小墨
沈昕他爸从国外回来了,身边的人都说这是好事,当初骂他爸是忘恩负义之人的那帮亲戚现在也开始劝说沈昕,事情都过去这么久了,你还是原谅你爸吧,他一个人在国外也不容易。
沈昕一直都是长辈们眼中懂事孝顺的孩子,可这一次,他说什么也不肯原谅。
在沈昕很小的时候,大概也就五六岁的样子,他爸就抛下母子二人跟着别的女人远走他乡了。他母亲是个二字不识的妇人,平常只能给身边的人干点杂活补贴家计。所以当家里唯一的经济顶梁柱离开之后,这个家一片死寂。
他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别的小孩不一样。
不光是因为自己家里有这段不光彩的事情,也不光是自己从小就没了父亲,更不光是家里一穷二白只能靠亲戚接济过日子,而是因为自己从小口齿就不伶俐,说话的时候总是会:“你…你…你在干...什么?”
然后会有一群并不善意的小孩学他说话:“我我我…我在吃…饭,哈哈哈...”
他有段时间甚至不敢开口说话,就躲在家里不肯去上学,他母亲就陪在他身边,默默做着手上的针线活,然后流了整整一夜的眼泪。
母亲对他的期望很高,有时甚至让他感觉到窒息。
他承认自己非常痛恨那个男人,那个没有一点责任心的自私鬼。可他不敢承认的是,他也恨自己的母亲,而这个女人实在是太可怜了,如果自己再恨她,谁还会去爱她呢?
就这样,沈昕在缺少父爱,和过多的母爱中慢慢成长起来,一路摸索一路前行,却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他记得自己以前是很喜欢音乐的。那时隔壁家的小女孩每天傍晚都会弹钢琴,他放学后就会跑到女孩家门口,看着她纤细的手指在光滑的黑白键上跃动,一串串的音符就这样飘到他的耳朵里,听得人心痒痒。
有次小女孩发现了他,邀请他进去玩。当他摸到钢琴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喜欢让自己的手指随意地放飞在一方天地里,然后就情不自禁地笑了。
后来他就瞒着母亲跑去女孩家学,直到隔壁家的阿姨无意间跟母亲提起,你家沈昕还蛮有音乐天赋的,我家女儿找老师学了一个月的一首曲子,他一个星期就学会了。
当天晚上,母亲就当着他的面把女孩送的那本乐谱给撕烂了,然后抱着他哭,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因为这种事情分心,你妈我就是因为不识字才会被你爸抛弃的。儿啊,读书最重要。
他听进去了母亲说的话,从此把心收起来,拼命读书。
努力终究是有回报的,他不断给自己规划学习目标,也经常一个人在房间里朗诵,调整气息克服口吃。时间久了,说话也就慢慢流利起来,而成绩也一直都是遥遥领先。
他小时候没有什么朋友,女孩们嫌弃他是个连话都说不好的人,而男孩子们则觉得他是个书呆子,只知道学习,不会玩。
所以,上了大学后,当大家的目标都从好成绩变换到玩乐时,他却一下子转变不过来了。他还是那么认真地读书,认真地学习,认真地完成着母亲一项项的指标和期望。
直到母亲去世,父亲从国外回来,他这些年来努力堆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在一夜间崩塌了。
父亲在国外混得并不是很好,他当初死心塌地想跟着的女人也早就嫁给了当地的一个富豪。那时候年轻气盛,觉得就这样回老家太丢人,所以一个人在国外撑了这么多年,到现在还是光棍。
父亲回来那天,沈昕还在学校参加期末考试。他如愿地上了一所名校,也进了当时非常热门的一个专业,可他无论怎么努力复习都不能像当初那样名列前茅,他觉得自己有些江郎才尽,又觉得生活无比绝望。
而当他听到母亲因脑溢血突发身亡时,他一个人站在学校背后的半山腰上,嚎啕大哭。然后第二天买了回家的站票,人生第一次逃了考试。
他从没想到自己还能见到父亲,在他最想见到的时候,在他被人质疑的时候,在他受人欺负的时候,他幻想过这样的场景:
一个男人跑过来指着那帮小孩说,你们这群臭孩子,怎么敢欺负我儿子,都走开走开。然后那个男人会跑到小卖部给他买上一瓶汽水和一包干脆面,笑意盈盈地看着他说,走,老爸带你打球去。
他想象那个画面都已经十八年了,从一开始的奢想,到幻想破灭后的厌恶,再到现在的无欲无求。
他对这个男人已经没有任何念想了。
祖父母一直待他很好,他的一个表姐也是把他当自家亲弟弟,他也从不认为自己缺爱就必须埋怨这个世界,因为他知道,爱永远都是相互的姻缘,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必须拥有的爱。
父亲帮着处理完一切后事,还是回到了国外生活。他对沈昕的关心莫名就多了起来,会问他学习怎么样,谈女朋友了吗,未来打算做什么,像天底下所有父亲一样,关心儿子的一举一动。
沈昕也会接受那些善意的问候,他知道这个男人在慢慢变老,很多人也开始告诉他,父亲虽然当年错的很离谱,但他现在已经悔恨了,他应该试着接纳他。
故事说到这里,我问沈昕,那你最后原谅他了吗?
沈昕笑了笑,反问我,你觉得我应该原谅他吗?
我说,听你的描述,你爸现在也挺关心你的,说明他也是知道自己当初对不住你现在想弥补了,我觉得你可以试着原谅。但说实话,你如果不原谅,我也可以理解,就算他现在爱你,也不代表父亲有多么高尚,而你不爱他,也不代表你有多自私。
公平,原本就是我们用来衡量世界的尺子。哪有绝对的公平,又哪有绝对无私的爱。
沈昕苦笑地说,难得有个人愿意理解我,其实如果他真的是发自内心地爱我,我又何尝感受不到,可他偏偏想要用父爱的高尚来捆绑我,用他的价值观来左右我,他连尊重都没学会,又何尝不是自私的表现呢?
我很爱我的祖父母,所以我愿意为了他们来妥协自己的选择,也愿意为了他们改变自己,能让他们开心会让我感觉到满足,这才是爱的公平。
后来沈昕问我,如果你以后做了父母,你会怎么对待你的孩子?
我说,我现在要努力给他们营造很好的环境,让他们不必过多考虑这个社会带来的压力,自由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干涉,不强求,做他们坚实的后盾。
沈昕说,你真是典型的付出型,我就不会这样对待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他们是因为我出生在这个世界的,但这也是他们的选择。
如果我混得穷困潦倒,他们也不应该怨恨我,可以自己努力寻找自己的幸福。而我也没必要为他们的未来买单,希望他们能够学会,所有自己想要的一切,都需要自己争取。
我会给他们爱,但不是溺爱。我会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但也要他们学会推翻我的道理,尊重社会的权威,但不全信权威。希望他们能成长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担当,爱自己的成年人。
因为,我并不是那么高尚的父母,你也不是那么自私的孩子。
听完他的那段话,我一度有些震惊。
以前我一直觉得天底下最崇高的爱应该就是亲情,可我在成长道路上看到了很多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并不同的事实:父母口口声声说爱子女,却会瞒着子女去破坏她的感情,也有人用自己的期望去束缚孩子,更有人其实年轻时候并不想要这个孩子。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通情达理的,也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子。承认你的父母也许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爱你,也承认自己也许做不到父母所期许的那些事。
王朔在《致女儿书》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成长到我现在这个年纪,其实根本不应该再去埋怨父母。他们已经努力了,努力过好他们的一生,努力学着如何去教养我们,也努力让自己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这个社会已经慢慢让他们退出中心,他们也不用再为自己的前途和家庭焦虑,人生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低,所以他们也在想为自己找寻点存在感。
比方说,催你结婚,干涉你职业规划,甚至是催你生孩子。
他们有错吗?有错。他们真的有错吗?其实也没错。
我很喜欢王尔德的一句话:孩子最初爱他们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时候,他们原谅父母。
父母其实根本不需要用高尚的道德和爱来捆绑孩子,而孩子也不需要用反抗和自私来回应不满。
你为什么不能试着去接受,这个时代变了,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你只要自己活的舒坦,管那么多做什么。你又为什么不能试着去接受,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对你而言不管用。
如果你没法改变孩子的想法,也别觉得他们不孝顺,更不用认为自己在家里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承认自己的观念并不适合孩子,远比假装强势和威严来得更重要。
如果你无力妥协,也别去怨恨是父母逼的你。而你真的想要坚持自己,那就试着去说服他们,如果说服不成功,那就学会承担起即将面临的社会舆论压力。
父母的爱并没有那么高尚,而孩子的选择也并没有那么自私。我们无非都是想让软弱和伪装成为表面的盔甲,才会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支离破碎的局面。
就像沈昕说的,我承认我并不能原谅他,即使众人谴责的唾沫就可以把我淹死。可说到底,他还是我的父亲,我也想要爱他,想让他度过一个舒适的晚年。
如果他能收起那套约束我的道德标准,也许我能和他在老家里小酌一杯,像久违的好友一样聊天说笑。
这是我幻想的另一个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