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座玫瑰园》
——能有效提升生活质量的心理学术语
术语一:自我觉察
【第01-07页:】
自我觉察是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基础。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将往何处去?你可知自己想要什么?
认识了自己就可以更好地做自己。
做自己?难道我们一直做着的不是自己?
只要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做着的是否是自己:
——我正在做的事,是我自己真正想做的吗? ——我正在为之奋斗的,是我自己真正想要的吗? ——我们正在过的生活,是我自己真正想过的吗? ——我正在做的,让我自己有了真正的快乐吗?
做自己,就是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就是做能使我们的生命力得到充分体现的事情,就是做能让我们产生美好体验的事情。
社会制服具备让人做自己的条件,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做自己。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在社会潮流中保持信念、坚守自己。
一个人,在不确知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的情况下,有时最安全、最保险的做法就是:从众,也就是跟着社会的潮流走。
在一个基本健康的社会,从众的好处是,因为一直跟着潮流走,至少可以保证晚年时的衣食无忧;而弊端是,即使有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不一定有快乐和满意感。
打个比喻,本来你是一朵如果开放就可以灿烂许久的菊花,你却硬要自己跟着潮流做了一朵虽然美丽但却稍纵即逝的昙花。
你没有实现你菊花的灿烂,你怎么会有快乐?你最绚丽的时刻却正是模仿别人的时刻,你怎么会有快乐?你的生命没有能够尽情地表现过自己,你又怎么会快乐!
做自己的标志是适得其所。
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都一样是未能适得其所,因而都会引起紧张与不快的体验。
年轻时忙着追潮流,对上述负性体验的感受不会太深。人到中年后,有了成功,却没有快乐,此时惊觉当年选择的失误,虽然理论上说可以重新开始,如法国画家高更,四十多岁后开始做自己,但那时需要付的代价又有几人能够承担,更何况还有多种无法割舍的人际关系的羁绊?结果很多人只能是不了了之,给晚年留下一个挥之不去的遗憾。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体验存在于一个人最想做的事中。
做自己最想做的……成败置之度外,唯有体验的过程长青。这不正与“第四次浪潮”所凸现的体验观相吻合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