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贱
1
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之后,四川有个名叫张清安的人在大巴山称帝,刻“玉玺”,年号皇清。后又“分封”丞相、文武百官,甚至写好“谕旨”,准备册封蒋介石为“威国王”。就在张清安准备“御驾亲征”时,人还没有出师,就被公安局一锅端了。
放句不太恰当古话在这儿,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封建帝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期间想要称帝为王的人不少,但最后成功的却是寥寥无几。远到尧舜禹夏商周,再到春秋战国列为诸侯,无不是想要吞并诸国,统一天下的。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而后在两千多年间,先后产生了成百上千位皇帝,到了清朝末年,爱新觉罗·溥仪成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有部电影叫《末代皇帝》,就是专门讲他的。
历史上的溥仪并没有电影里尊龙帅气,现实中的溥仪,身材瘦削高挑,粗鼻子、淡眉毛、人到中年甚至还有些许秃顶驼背。用现在的审美眼光看来,溥仪也算不上是一位帅哥。
可毕竟电影不是人生,人生要比电影复杂得多。
2
爱新觉罗·溥仪,字耀之,号浩然,帝号宣统,出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道光帝曾孙,光绪帝的亲侄子。
光绪三十四年冬,光绪帝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放在宫中养育,当时溥仪的祖母听到消息,直接当场晕厥,因为他的儿子,即当朝天子光绪也是在四岁那年被送去宫中,而后当了皇帝。
那时的小溥仪年幼无知,大哭大闹,死活不让生人带走,直到乳母王焦氏抱着喂奶,小溥仪才停止哭泣。
群臣商议过后,决定让王焦氏入宫继续当溥仪的奶娘。自此王焦氏跟着小溥仪一同入宫,溥仪直到五六岁时,也还时常需要王焦氏哺乳。
溥仪九岁时,时值辛亥革命爆发,朝廷上下更是动荡不安。太妃们为了将溥仪更好地抓在手中,明知道溥仪跟这个奶娘感情很深,还是把王焦氏赶出了皇宫。九岁的溥仪没了奶娘,心里也像没了“亲娘”一般。这段事件,在电影《末代皇帝》里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焦氏离开皇宫后,立即回了自己的家中。此时的她才发现,自己的孩子早就在自己被选召入宫之后,活活地饿死了。而作为亲生母亲的她,居然是在时隔七年之后方才知晓。那个年代,苦命的人何其多。
3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光绪帝病重驾崩,刚过一日,慈禧相继病逝。早在慈禧病逝之前,就命刚入宫三天的溥仪继承皇统,为大清第十二位皇帝。那年,溥仪两岁。
十二月,溥仪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溥仪年幼,被一群人抬到宝座之上,立即放声大哭,嘴里嚷着:“我不挨(待)这儿,我要回家!”其父不善言辞,跪在一旁急得满头是汗,连忙哄溥仪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这话被文武百官听到,都窃窃私议,说“快完了”是不祥之兆,因此文武百官都有些垂头丧气。
而在电影《末代皇帝》里,小溥仪登基时起初是坐立不安,而后寻着门外风景一哭蹒跚而出。文武百官都在跪地朝拜,溥仪无一理睬,直到听到蝈蝈的鸣叫声,循声而去,终于在一大臣手中找到。
大臣将蝈蝈赠与小溥仪,溥仪将这只蝈蝈藏与龙椅之下,直到他已过古稀之年,才故地重游,把里头的蝈蝈放来出来。
这段情节首位呼应,同样也暗喻着一生处在阴谋漩涡中的溥仪,直到古稀之年,溥仪方才真正地从封建帝制从解脱出来。
4
登基不久,溥仪就受到所有人前拥后戴,日子久了,身上那种帝王习性自然也就养成。
在养心殿与弟弟溥杰等人一同玩耍时,溥仪看到弟弟袖口里的内衣是很熟悉的颜色,便拉下脸来,说这是明黄的颜色,不该你使的。溥仪话还没有说完,所有人都吓得冷汗直冒。溥杰赶忙低头认错,答应不再穿这“明黄”的内衣,溥仪这才作罢!
其实,这衣服本是暗黄。尽管两人是亲兄弟,但一个是君,一个是臣,溥仪说这是什么,那便是什么了。
年纪大些,溥仪的玩心越来越重,加上宫里尽是些阿谀奉承的太监,没有知心玩伴,少年人不免感到寂寞。
但少年人思维活跃,想出一招是一招,有时走在大殿外面,后面跟着一群太监,像一条能自主思考的尾巴。有时溥仪拔腿就跑,后边的太监见了,深怕皇帝出了闪失,就跟着跑,于是就成了一个人带动一群人跑,跟老鹰抓小鸡有些类似。
溥仪跑则太监也跑,溥仪停则太监也停,后面有些太监刹不住脚,扑倒在前面一个太监身上,结果一个推倒一群,溥仪常以此为乐。
再到大些,王公大臣安排溥仪学习英文,就将英国绅士庄士敦引荐给溥仪认识,带来的自然还有一系列西洋玩意儿。平时溥仪跟着庄士敦学习英文,学得累了,庄士敦就给他讲些人文历史,西洋风情。
学习的时间过长,溥仪的眼睛开始近视,看什么东西都是模糊的,看不真切。庄士敦建议给皇帝配副眼镜,王公大臣纷纷拒绝,认为一国之君戴着洋人的玩意儿,不成体统。
但庄士敦还是以不戴眼镜会瞎为由,最终说服众人。溥仪戴了眼镜,眼睛看得真切,更加肯定了西洋物品的价值。
一时间,溥仪觉得西洋什么都是好的,天朝什么都是落后的,开始大量购置西洋玩意儿,甚至还给自己和其他人取了外国名字。
最后溥仪把自己的辫子也给剪了,在宫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5
溥仪爱好骑车,下令把紫禁城所有车轮能到之处的门槛全部锯掉,有时还偷偷溜出紫禁城玩。
溥仪的种种行为让太监们疲惫不堪,但身份卑微,敢怒不敢言,加上太监晚上喜欢偷盗以及聚赌,于是太监们想出一个办法,让宫女去侍奉皇帝,间接性“束缚”住溥仪的脚步。
溥仪初识人间之事,刚开始还觉得新鲜刺激,但日子一长就感到力不从心,并且越来越怕。
因为整个宫廷宫女太多,而每到夜晚整个宫廷又只有他一个男人,溥仪想要逃跑,太监们索性直接将溥仪跟众宫女锁在一间屋子里,自己回去睡大觉,等到第二天一早,又才把门打开。
长此以往,溥仪的身子不免发虚,后来他曾自述:“晚上几次,几乎每晚,一直睡到白天,恍惚走出房间,看到太阳都是绿色的。”
年少时的纵欲过度,让溥仪终生不能生育,直到晚年,都还患有“肾病”以及“尿毒症”。
溥仪结婚时依照旧例,由王公大臣及后宫太妃策划,但太妃都想让自己的亲信当未来的“皇后”,所以都把“册立皇后”当做取得优势的重要步骤。最后由大臣及“太妃”们选拔一批人出来,再由皇帝“钦定”,溥仪看完这些姑娘的照片之后,选出一张,用铅笔在照片上画了一个圈。
这个圈出的姑娘,名叫文绣,是敬懿太后原本中意的姑娘。这样一来,端康太后不乐意了,于是又强行推荐了一位富户的女儿,名叫婉容。结果双方争来争取,互不相让,溥仪干脆两个一起娶,婉容出身高贵,封为皇后,文绣拼爹拼不过,就成了贵妃。
但结婚当晚,溥仪只到皇帝的寝宫转了一圈,甚觉无趣,就直接回养心殿去了。
6
溥仪心想自己已有一后一妃,是成人了,于是有了亲政的念头。但当时清朝早已国力衰退,军政大权亦被别人牢牢攥在手中。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列强侵略,溥仪想要重振国威,几乎是天方夜谭了。
整个京城人心惶惶,宫里更是提心吊胆。太监们为了自求生路,常常在夜里偷盗皇宫宝物拿出宫外低价出售,后来胆子越来越大,白天也开始偷窃起来,甚至撬门拗锁。
溥仪不堪其扰,准备叫人去钦点财物,底下太监慌了神,直接一不做二不休,一把大火烧了建福宫周围建筑,所有财物器具通通化为焦土。溥仪一气之下,决心遣散所有太监,于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宫廷传统,到了溥仪这里,就被废了。
就在溥仪遣散太监不久,从中华民国传来消息,宣布大清宣统帝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称号,并且即日移出宫禁,以后自由选择住处。
也就是说,溥仪被民国一纸文书“赶”出了紫禁城。溥仪终于换来了他梦寐以求的“自由”,却丢失了他占据多年的“宝座”。
此时的溥仪已是一个思想完全独立的成年人,他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他想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坐回自己失掉的“宝座”。
于是他一面居住在国民军把守着的“北府”里,一面开始自己的“复国”大业,他手下依旧有不少愿意誓死效忠的人,譬如郑孝胥、罗振玉等人,甚至还包括了他的授业恩师庄士敦。
有人主张为了将来的复辟应该“立刻出洋”,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意见,但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里,不管怎样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和忧虑。对那时的溥仪来说,他已完全心知肚明。
他早已明白,大清几百年的基业,终究还是亡在他的手里了。
<节选>
2017.11.1
注:全文因篇幅过长,故只截取前半部分。本文依据是按照溥仪自传《我的前本生》全本,以及电影《末代皇帝》而来,书和电影都非常精彩有趣,有心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必定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