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时,一位朋友和我说起他们公司一位“神奇存在”。
它是公司创业元勋,奋斗两年与老板情投意合,本身又有一些特质资源,于是在公司发展初期成为公司副总;可几年下来,沉沉浮浮,他的职位从副总到分管市场部门在到独立一个新成立的事业部最后变成自由人。
总体来看是“一路边缘化”的过程,可让人惊奇的是无论身处的环境如何,他都坦然的处之,从来没想过离开或调整。
按道理来说,虽不是20岁的年轻但对于一个正处于盛年的职场人来说,某种意义上是难以接受的。
今天突然想聊下这个话题不是想说职场的发展路径问题,只是想谈一种职场中“从激进派蜕变为无为派”的这种现象。什么导致这种现象出现呢?
为什么发展到了较高的职业平台,反而沉寂了呢?反而失去了动力了呢?
职业进程中有“舒适区”吗?你敢在“舒适区”呆吗?
在与平台赛跑中,你是领跑者、追赶者还是寄生者?
《浪潮之巅》一书中一些由盛到衰没落的企业出来的原来也算是斯坦福毕业的精英人士,可等他们再进入去找工作时,尤其当这些人是中层或基层管理时,他们在“硅谷”的卖价吸引力还不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这就是现实。这个就是平台“舒适区”带来的弊端。因为一旦进入“舒适区”,他们就会顺应环境,拼搏之心就淡薄了。等待他们的就是到一个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地方去发展,毕竟“硅谷”全球就一个。
所以想起所谓中产阶级一直渴望的“财务自由”这个伪命题一样,职场“舒适区”也是一个伪命题。
“想财务自由就必须不停拼搏”,因为“财务自由”的标准不是你自己定的,是市场和社会定的,你必须跟着别人的节奏在走,只有有人比你更你努力,你的“财富自由”就没完。
职场一个不进则退的丛林,“舒服区”看似是每个职场人“人人必争之地”,但是当你没日没夜的抵达“舒适区”,以为可以放慢下节奏,才发现自己进入更加快速的跑道。所以,千万别迷信所谓的“舒适区”。
管理学“彼得原理”早就表明: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不能胜任的地位。只要你表现好必然会被提升。每个职位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员工占据。
所以,警惕舒适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舒适区”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从“不舒服”到“舒服”的往复历程。留恋于舒适区,无异于留恋于温水中的青蛙,想要跳出时惊觉已迟,只有寻找“不舒服”和“不自在”,坚持做以前感觉不舒服的事情,才能不断的突破自我;只有不断地树立目标,克服贪图舒适的心理,人生的价值才能完美体现。
同理,很多伟大的企业都是由于迷恋自己已有的盈利曲线,而不愿去寻找新的利润曲线,或者是明明知道另外一个是代表未来发展的创业曲线,可是却不愿意放弃自己占据的市场财富,失去了伟大的时机。如摩托诺拉等等。
努力拼搏。不想陷入“彼得原理的爬梯子”,那也要让自己的岗位不可取代。不管这个岗位是什么,就算是做清洁工也要做能到日本机场那个拿大奖的清洁工。
1是修炼你的技能。让你的技能永远别别人长一点点;
2是修炼技能之外你的独特优势,如独特的处事方式,有温度的服务方式,细致的工作方法等等。
3警惕的是,永远不要试图是修炼为“全才”,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做不到,何况我们每一个凡人。哪怕只有“针尖”大小的一项技能,那也是无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