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曲线
你看到的是经济分析中最漂亮的一幕。你会惊叹,就这么几条简单的曲线,怎么就能够把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解释得那么透彻呢?当然,你要等到下礼拜四,才会完全明白我在说什么。
这是 第6周问答 中的一段话(我没摘录)。果然如此,在此之前,对各种所有制,我只能望文生义,甚至没有想过这些概念可能有更深的含义。经济学用这么一条简单的边际收益曲线就把人类曾经尝试过的最典型的四种产权治理模式串起来了。
这两周的学习加深了我对“边际收益递减”的理解,也在生活里观察到不少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例证,搞清楚事物的底层规律,做选择的时候便不会犹豫。
老师自认为,过去两周是整年课程中的最亮点:
如果你问我,咱们整年的课程给你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我会说这过去两个礼拜,咱们用一条最常见的边际收益曲线,把人类最常见的四种所有制串起来,用“渔村的故事”来讲解的这一部分,是给我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渔船
渔船代表资源和禀赋,每个人都有,不仅有很多,也可以有更多。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训练,得到的就是人力资本,打造自己的渔船、升级自己的渔船,然后好好利用这艘渔船,实现自身的财富增长。
产权界定减少竞争损耗
如果一个鱼塘,人人都去捕捞,大鱼就会变小鱼,最后变没鱼。所以人人都去捞鱼,会导致整个鱼塘的价值荡然无存,这是“公地的悲剧”,那么,出租车司机在城里找客人(“捞人”)也是公地悲剧吗?
这两者有本质区别,鱼塘里的鱼没有产权,而乘客口袋里的钱有产权。
渔民们为了追逐和确定对鱼的产权,展开了过度的竞争。乘客口袋里的钱是有产权的,他能决定把钱分配给谁。如果城市有很多无主的钱放在那里等着大家去抢,那么抢钱所花的努力最后等于钱的价值,会造成“无谓的损失”。
而现实中,由于钱的产权已经确定,就不会产生无谓的损失,社会的资源就不会因为竞争而耗散掉。
这一节内容,反复思考,仍然无法理解。
不存在“大多数人的利益”
从渔村的故事来理解,不存在“大多数人的利益”,如果我们说“我们追求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在不同的产权治理模式下,它的具体含义分别是:
- 集体所有制:指先上船的那“少数人的利益”。
- 私有制:指使社会总财富最大化的14条鱼(但它分配不均,这有点违背直觉)。
- 全民所有制:指渔村里的每个人的利益。
- 政府所有制:指代表大多数人的官员所代表的利益。
周五辩论
咱们前面讲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船,也就是自己的长板和短板,你觉得是应该集中发挥自己的长板呢?还是集中精力补足自己的短板?
- 正方:因为社会分工是取长补短的,所以应该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长板。
- 反方:补足短板的边际收益最大,能够迅速提高综合素质,所以应该集中精力补足自己的短板。
我选正方,再选反方,理由如下:
- 如果用逻辑把事物推演到极致,当每个人都去补充自己的短板,那就人人都一样了,也就没有分工合作的必要了。
- 如果大家都补短板,那长板就得不到增强,长此以往,长板也就变成短板了。
- 不能只盯着某个长板,要多元化长板,这样来尽可能抵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 还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有时候,我们对短板的少许投入就能换来巨大的回报,何乐不为?
- 学生时代的考试,竞争为主,不能死盯着长板,因为短板很致命;供应链上各家厂商,合作为主,应该盯着长板,把短板交给别人。
预习
上两周的授课呈现了人类采用的四种典型权利治理模型的内在规律。学会用才算学会了。
下周我们首先讨论城市治堵的方案,然后讨论两个与公共政策密切相关的基础概念——公用品和私用品。
请你提前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较难。
- 有人提出通过征收拥堵费的办法来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请你提出一个你认为站得住脚的反对理由。
- 有人说:“如果道路征收拥堵费,那么车主就要付钱;如果不征收拥堵费,在发生拥堵时,车主就要付出堵车的时间;不论是付钱还是付时间,都是付出成本,所以本质是一样的,没有优劣之分。” 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征收拥堵费,就是把公用交通的时间或空间使用权卖给购买者,支付了拥堵费,就应该拥有排他的使用权:这个时段,这个路段,我们能来,你们不能;那个时段,那个路段,你们能来,我们不能。
但实际操作时,即便政府有能力提供这样精细化的分割,我们我无法提前确知何时何地使用交通,推演到极致,只有两种选择:买下全部时间和路段,或者直接放弃使用公用交通。
前者付出更高的货币成本,后者付出更高的时间成本,不管哪种选择,整个社会都要付出更多成本,无论拥堵费具体征收多少,都会增加社会成本。
这些成本有可能比拥堵的成本更高,征收拥堵费的方法未必比成本更低的“歧视”来得更好,比如,外地车、大货车、超标车不准出现在某时某地等等。
反思
周四的问题,虽然我的回答被选入了精选留言,但自己觉得答得并不好。
有一位同学提到:私有制看上去能够带来很大的收益,但是实施这种制度本身就有巨大的成本。
确权有成本,监督权利的行使有成本,惩罚违反权行为也有成本——分馒头掰一下就可以,分金子得用天平。
学习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把各种概念联系在一起。
芒格说过:
如果你们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么你们无法真正地理解任何东西。如果这些事物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你们就无法把他们派上用场。
前面的课程中学习过“成本”,在我回答周四的问题 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里应该从成本的角度去思考(这是很重要的考量),我仍然是以直觉和自己的日常经验为导向去思考,突然想起前段时间读到李善友老师写的《关于掌握顶级高手思考方法的清单》里面似乎提到过“直觉”的问题,马上翻来重读。
- 第2条:“思维模型”就是我们大脑中已经固化的“套路”和“惯性”。人类的日常决策中,仅有1%是理性决策。剩下的,多半是被自己的惯性所绑架的直觉。
- 第3条:能否抛开直觉,提纯现象背后的本质,是普通人与顶级高手的区别。普通人做事跟着感觉走,只看表面现象,靠的是不经反省的惯性动作;而顶级高手则有更强的抽象能力,把时间用在研究规律上,不断矫正自己的思维模型。
之前,我在日记里写过体会——思维模型的重要性 ,当时聚焦在第9、10和11条。
有的信息,读过了,当时觉得有道理,但因为它没有和已有的知识产生碰撞或者关联,很快又忘记了,今天想起来是因为在思考问题遇到了“怎么才能不要用直觉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很自然地就把原来读过的信息关联上了,并且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要做的,不是去克服“使用直觉”,在我每天的生活中,它的发生概率为99%,所以,不去使用直觉,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我应该怎么办?应该通过对思维模型的学习和训练,纠正自己的直觉,这才是四两拨千斤的正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