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在专栏提到: 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看两点:
看他的操作系统里有多少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
看他的操作系统里,那些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之间,有多少必要、正确、清晰的关联。
一如既往的,我被李笑来这种朴素、简明而强有力的说理方式说折服。
是啊,一个人的价值观其实就是对各种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连接的理解和认知。而据我观察,我们身边大多数人在脑子里并没有对一些影响我们生活的概念有必要、正确、清晰的理解,我们常说的“脑子里一团浆糊”说的就是这种意思。
为了防止自己也落入这样的坑里面(其实我是想变得聪明,因为从我记事起我从未被别人夸聪明过,我爷爷总说我要笨鸟先飞),所以,我谨慎地做出以下决定:
从2016年起,每一年年末,我要对大概一二十个人生中重要的概念重新梳理和深入地进行思考。并写出文章推送到公众号,以供大家检验我是否由笨鸟变成老鸟。
而,在这些概念中,在我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词是:
朋友
朋友在我们生活中太重要了,没有朋友,基本上我们在生活中寸步难行。朋友和家人一样,构成了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什么是朋友呢?
狐朋狗友不是朋友;
酒肉朋友不是朋友;
背信弃义不是朋友。
朋友应该是那些:
愿意和我们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和悲伤的人;
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即注意力)在我们身上的人;
愿意在我们孤立无援的时候,施我们以援手。
朋友应该是像《千与千寻》里小千和白龙一样,
和他们在一起,可以让我们找到真实的自己;
和他们在一起,我们会放弃防备,放弃部分安全感,去充分的享受友情带来的愉悦;
和他们在一起,会找到人性的光辉。
百度百科对朋友的定义是:
朋友(友情)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双方都认可的认知模式联系在一起的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的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的人及其持久的关系,其最高境界是知己。
这里所谓的“双方都认可的认知模式”应该说的是人生的三观这样子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朋友总不是如定义这般那么地完美。
我会有不相信朋友的时候,会有埋怨朋友的时候,会有不小心伤害朋友的时候。
一些朋友会因此离去,一些朋友则继续陪伴。
在我21岁整个人生的轨迹中,很多人来来去去,走走停停。
在我生命中或留下涟漪,或激起波澜。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我觉得我一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么一个倾向: 总是会把盆友想得太过完美,从而丧失掉继续交往的兴趣。我大多数时候,都一味的去发现和观察朋友身上的缺点,但却对朋友的优点视而不见。
所以,就像前面所说的一样,“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这也是我朋友很少的原因之一。
但,我觉得这个原因并不怎么本质。只是表面看起来这样而已。
就目前来说,我自我反思了。我觉得,是因为我
不能放弃部分安全感。
不能放弃部分安全感,就像笑来老师说到的。
合作的本质其实是大家各放弃一小部分安全感,并把那一部分安全感交由合作方来保障。
而信任是什么呢?
信任是相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主动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
我承认我在大部分时候凭感觉对陌生人是放弃了部分安全感的,但是那是基于社会的规律或商业上的诚信来的。
而在其他时候,我很少会放弃自己的安全感,以确保自己可以继续任意行事。而不受制约。
但是,有时候想想,这样是不对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交到称心如意的朋友,部分安全感是必须要放弃的。
那么,我和朋友交往中,最看重的是什么呢?
朋友之间的交流和成长。
这些是朋友之间最有价值的地方。
所以,我把注意力放在了这里。
所以,我总是想和朋友深入地探讨那些彼此都很有兴趣的那些事情。
但是,往往我在不善口舌,思考不够深入,再加上谈论也不够热情。所以,往往和朋友的探讨会无果而终。
我想以上就是我大概的对“朋友”这个概念的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