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知识IP训练营中,我属于闷骚型:只看、偷学、不发言的那种。
有一天我刷到秋叶大叔在发言:
- 我觉得经过学习,输入,内化,输出阶段是新手快速提高的阶段,我阅读量足够的,所以我已经习得了大量框架。
- 我采取框架分析,纳入范式,提供对策,完善框架的阶段
- 我当然不是只有一个框架,我有很多,这样才能做范式识别
- 我是和孙正义学的
对这段话有没有感觉?
我跟你一样,当时有点感觉,但是还不太明白。
留意你的这种感觉!
这说明这个里面有一些东西开始和你的认知进行碰撞了,但是你还需要做一些拆解才能吸收。
于是我做了一个知识管理的动作:我先收集下来,做了一个分类,贴上了标签。
今天终于有时间了,我们一句话一句话来试着拆解好不好?
这里面,我们可能会发现大叔的大脑是怎么炼成的哦!
</br>
2.
我觉得经过学习,输入,内化,输出阶段是新手快速提高的阶段,我阅读量足够的,所以我已经习得了大量框架。
学习,输入,内化,输出是一个闭环。
我们很多人只知道报名参加各种学习社群,微课;
我们做了大量的输入,很多课仅仅是听完的当天做了一些笔记,画了两张思维导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而学习真正产生效果的,是“内化”和“输出”。
这让我想起《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提到的,我们的学习想要有效,必须建立的“反馈回路”。
①学习和输入
大叔保证了自己足够多的阅读量。
大叔读了哪些书?
有一个地方可以很容易就能找到,就是他的微博@秋叶。
②内化涉及到知识的整理.
你需要让你学到的新东西和你现有的认知进行碰撞,是替换,还是更新,还是抛弃,都是在知识内化的阶段。
比如你今天看到我的这篇文章,就是我调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去碰撞秋叶大叔的知识的过程。(画面好基情)
③输出
作为一年出9本书,满世界飞着做分享的男人。
他有大量的输出来让他的输入和内化形成闭环。
</br>
3.
我采取框架分析,纳入范式,提供对策,完善框架的阶段
我当然不是只有一个框架,我有很多,这样才能做范式识别
“范式”是什么意思?百度一下:
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
它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
范式是一科学领域内获得最广泛共识的单位,我们可以用其来区分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或亚共同体。
它能够将存在于一科学中的不同范例、理论、方法和工具加以归纳、定义并相互联系起来。
作为程序员,我们的专业课中有“设计模式”,“数据库设计范式”,所以理科男比较容易理解。
粗暴一点总结:面对不同的问题,使用不同的的流程或者规范去应对,就是范式。
范式就是套路。
这下你明白了,所谓的“范式识别”,就是你能很快知道对方在用什么套路。
所以你需要懂很多“套路”,这样在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你才能够知道挑选那种“套路”去应对。
</br>
4.
我是和孙正义学的
这句话太重要了,他强调了,是哪里来的“输入”给他提供的信息。
去豆瓣和电商一搜,关于孙正义的书籍就都出来了:
好几本呢,怎么办?
如果你想继续学习,那就都买过来读就可以了。
当然我还会继续好奇,大叔做了大量的输入之后,他输出了什么,于是我们可以再去搜一下秋叶(张志)出过的书:
</br>
5.
讲到这里,秋叶大叔说得这段话,基本上已经拆解完了。
这样的碎片锻炼,经常会在群里,公众号,或者演讲中听到。
你要做的是先随时随地的收集,然后再经常整理。
然后内化(也就是今天类似这篇文章这样的拆解),然后再输出(跟我一样写成文章)。
你看,如果每天做一两次这样的拆解,我们根本不愁没东西写嘛。
那这里面我用到的“套路”和工具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下期再聊。
END.
我是彭小六。
在三线城市生活,白天是上班族,晚上是知识服务工作者。
读完我的文章有收获,记得打赏、关注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