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教育学的相关知识,里面有一个关于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小故事,让我受益匪浅,故事是这样的: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这个故事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这一行业的艺术性。是啊,管教孩子并不是只有指责和大骂,这样的话即使孩子听话了,但他心里不一定真正承认自己的错误。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真正教育孩子应该是心灵的教育,我们要用一颗真诚、理解、宽容的心去原谅他们、感化他们。
其实孩子是很容易哄的,也许一颗糖、一个理解的眼神他都会记在心里一辈子。同样都是爱孩子,但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一种会让他对你畏而远之,在你面前做一个心目中的“乖孩子”。一种是让他从心底里尊重你,在你面前做一个尽管不够完美但很真实的孩子。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当然,我选择后者,于是在我们班展开第一次实验:
何子怡小朋友是我带班以来一个让我工作很吃力的孩子。这位小朋友的课堂作业从一年级到现在很少能按时完成,而且字迹凌乱。她上课要么低着头不停地烦自己的书包,要么和周围的小朋友玩耍,特别好动。课后的练习从来不带学校让老师检查,有时候甚至连课本都不带。鉴于这种情况,在我对这位孩子的个别教育毫无起色的情况之下做出了一个决定:让何子怡同学当他们组的小组长。
令大家出乎意料的是,近两个周的时间她不仅能按时完成作业,字写得整齐,还督促、辅导其他同学做作业。当她有一天主动将自己的家庭作业放到我面前时,那一刻,我是发自内心的笑了,这也许就是真正的教育目的。我总结了平时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疏导原则
疏对孩子的教育要循循善秀,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实现自身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因材施教原则
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有的放矢的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这便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正如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学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学。”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师能真正地弯下腰来,用平视的眼光看待一切学生,不歧视后进生,那么我们的教育才能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