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增诸物,亦不减诸心。
殊胜之目光,以观殊胜义。
见到胜义时,便是大解脱。
粗细诸念头,如浪平静时。
无惑亦无昏,安静无动摇。
心似平静海,波纹已平息。
修止静心后,当观纯净心。
了解心明光,此为心自性。
凝视心性时,便得殊胜义。
是否诸怀疑,完全已停止。
无疑无犹豫,无误之本质。
非谓有改变,因观心本质。
众生本是佛,但因不识心。
由迷而沉沦,遂堕轮回中。
证悟于刹那,登山俯全景。
只在一瞬间,一目可了然。
只是登山时,须花大力气。
俯瞰诸物时,物体无自性。
凝视心性时,心亦无踪迹。
存在之本质,皆归于空性。
凝视物与心,二元无对立。
解脱心造作,便是大手印。
解脱两边见,便是大中观。
包容一切时,方为大圆满。
愿吾能坚定,解一解全体。
1.窥破骗子的真面目
无须增诸物,亦不减诸心。
殊胜之目光,以观殊胜义。
心的清净,心的解脱,并不需要你在心中增加什么,也不需要你在心中减去什么。简单说来,它仅仅是换了个角度看问题。这个全新的角度,就是殊胜的眼光;对问题的全新解读,就是殊胜的见地。能够以殊胜的眼光观察殊胜的见地,这就是真正的心性。
什么叫殊胜?经典中说过,所谓殊胜,就是指一种能增益智慧的特质。
当你能够用智慧的眼光来看待世间万物的时候,你自然不生烦恼,自然能够任运随缘,这时候,你也就不需要再去找一个形式上的解脱了,你甚至不觉得自己需要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解脱出来。
当你能用一种自然而非作意的轻松态度面对世间一切,心里不生任何执著、不留任何痕迹的时候,你才真正解脱。
2.胜义是什么?
见到胜义时,便是大解脱。
粗细诸念头,如浪平静时。
胜义就是超越了所有逻辑与概念的真理,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与真实。这个真理便是本元心、真心、空性、明空智慧。
明白这些道理,明白究竟智慧的同时,你便获得了一种发现事物真相的眼光,因此也就得到了解脱。
当各种粗细念头都慢慢平息,你的心平静得一如风平浪静的水面,又如映照一切的镜子之时,你就会发现,原来最究竟的智慧一直藏在你的心里。
佛陀及历代高僧大德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方便法门,可以让我们的心达到一种极致宁静的状态。例如,禅定、数呼吸、修不净观、修白骨观、默念字句等方法。
数呼吸,修的是止观双运,能让你在专注于呼吸的时候止息所有念头,同时又保有一份警觉与观照,默念字句也是一样;
修不净观,是让你明白无论外表上多美的人,体内都有污血、鼻涕等不美的东西,从而帮助你破除对肉体和美色的贪恋;
修白骨观也是为了破除你的执著,但它针对的主要是你对生命和肉体的执著,当你在自己的身上观出一节又一节的白骨之时,就会体悟生命的无常,从而不再执著肉体及肉体的享受,慢慢地便会生起出离心。
无论是修止观双运,还是破除欲望,最终的目的,仍是让你妄念纷杂的心平静下来,让你的真心焕发光明。
当你见到实相光明,并用这种实相光明观照世界,发现它虚幻不实时,一切疑惑就自然消失了,各种执著与束缚也就破除了,你就不会受到受到世间万物的诱惑。有了这种见地,便已获得解脱,所以叫“见即解脱”。
3.放下怀疑的小心思
无惑亦无昏,安静无动摇。
心似平静海,波纹已平息。
怀疑、犹豫是无知的表现,糊涂、昏沉同样如此。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观察与警觉呢?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管好自己的心,才能时时刻刻都明白你的心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你一旦昏沉、糊涂,就无法时时了知心灵的状态了,同时也会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当你不能明辨是非的时候,或许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做出许多自己也不认可的事情。
关于“安静无动摇”,达摩祖师曾经谈过这样一个问题:“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似墙壁,可以入道”。
“外息诸缘”是说,对世界上所有的幻相因缘,都不去在乎。它们进不了我们的心,妄念就息灭了。
“内心无喘”的意思是,心不要随那外缘变化,不要随欲望乱动。心不动叫无喘。
“心如墙壁”,心好像一堵墙一样,不要左偏,也不要右歪,安住于中道,就可以找到入道之门了。找到入道之门、即是明心见性。
4.虚妄世界的停转
修止静心后,当观纯净心。
了解心明光,此为心自性。
凝视心性时,便得殊胜义。
是否诸怀疑,完全已停止。
只要你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止息妄念的修炼,你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宁静。当你的心宁静到一个极致的时候,真心就会显露出它纯净无染的真实面目。
你开始观察它,体悟它所代表的含义,体悟世界不断流转的真相,体悟心的智慧,了解你心性的光明。
心性的光明就是空性的光明。它能驱散愚昧和欲望,照亮你心灵的暗夜,让你把世间一切看得清楚明白。
万物的自性就是空性,心的自性也是空性。
当你专注地观察你心的空性,并能忆持空性、融入空性时,就会渐渐俱足非常殊胜的见地。你不再以个人的偏见与经验去猜度、计较一切,仅仅以智慧观照一切,心如虚空,也如明镜朗照万物,心的本身却如如不动。你观察它,里面没有怀疑,也没有是非,更没有分别心,一切妄念便都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