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的经历,是老一辈的典型代表,当年改革开放,迫于生存的压力外出打工赚钱,78年的福建还没有那么明显开放的气息,到了八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走了出来,我的大伯和我父亲就是这一批人。
大伯当年出来真的是一无所有,他在家排行老大,是家里的顶梁柱,下面有7个弟弟妹妹。他读书很好,初中毕业后校长推荐他读大专,盼望他有比较好的仕途。但家里实在太穷了,15、6岁的大伯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为了给家里提供补贴,白天在厂里工作八小时,回家要下地干活,种蘑菇,搞副业,非常繁忙,就这样过了几年的时间,打工的厂子搬到了隔壁县,离我们家远了几十公里,在交通还不发达的年代,多出的路费,让不富裕的家里剩不了多少钱。爷爷当年也毫无出路,甚至需要在外国的远方华侨亲戚资助这一大家。大伯当时刚结婚,思考了很久,决心跟同乡的邻居一起走出了村庄,去外地打工。那时候的南安名人是百万营销的张华峰,在外创业开拓百万的业务,被多少人奉为崇拜的对象,在月工资几十块钱的人中,去外地赚大钱,似乎是每个人心中触手可及的梦。
最初选择去河南安阳,是因为油田发展的比较好,地区比较富裕,期望能赚一些钱。南安的水暖产业是出了名的,大伯和几个朋友最开始也是一起跑业务,做水暖生意,发展的过程很漫长,他们经过了几年的探索和积累,最初合伙的人全部解体,我大伯出来单干。这时候我爸15、16岁,仗着我大伯打下的基础,跟着去了河南,我爸也是一无所有,好在跟着大伯能少走一些弯路。这段时间,他们过的很辛苦,大伯年纪也大了,他说自己跑不动了,赚到些钱,就在这里生根落户了。而我爸爸,还在持续漂泊,想要寻找门路,为我们赚些钱。
我爸跑到了天寒地冻的东三省长春,这里的人比较豪爽,有话直说。我爸自己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找活干,那时的东北可真是冷,老一辈的人,天生好像就不知道什么叫做辛苦,什么叫做温饱,他们从南方过来,也不会给自己多添加些衣物,仗着自己年轻力盛,不要命的跑业务,酒桌饭桌,各种场合。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爸就经常很晚回家,酒味熏天,吐的一塌糊涂,我妈拿盆接着,我和哥哥在一旁朦胧的看着,我们也不清楚为什么父亲要把自己搞得这么难受。每当我爸独自一人抽烟,我都从背后默默看着他,烟雾缭绕的空中,飘着许多的愁苦,难以诉说。
我爸只有1米5几的个头,在东北壮汉的环绕下生存是多么辛苦,做的又是不受人尊重的行业,一个外来的南方人还要抢占北方的市场,我难以想象他当时的艰辛,他也从不诉说。我和哥哥最初一起睡在拥挤的出租房,换到了几十平米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房间,再换成了更大的房子。爸爸当年买房的时候问我,我们从小房子换到大房子你觉得怎么样。我说,不需要有大房子,我觉得小房子就挺温馨的。想来,那么小的我其实已经知道他们的辛苦,不想给他们过多的负担。
这么多出外打拼的闽南人无不是为了家庭,若有选择的权利和一条安稳的路径,谁不想舒舒服服,受人爱戴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去四处漂泊,总能找到机会去赚钱,总能豁出去,舍得下。好像对他们来说,奋斗已经是一种习惯。太多的老一辈提起过往的心酸只是叹一声起,没有过多的抱怨,只有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