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了这篇《猴王出世》,学生们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后,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们想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疑问?有哪个情节最吸引你?
各种各样的问题抛过来…三丈六尺五寸高是有多高?为什么猴子叫石猴?觅树果是什么意思?猴子们到了冬天冷吗?为什么猴子说话都是重复的?真的有能从石头里面蹦出来个猴子吗?拖男挈女是什么意思?等等……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这篇课文的讲述?首先同学们都读的非常仔细,把自己不会的地方都画了起来,同样有些同学看过《西游记》电视剧,很快就能明白这篇课文的内容,一遇到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就立马扭头开始解释,这使得这节课刚开始就议论纷纷,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没有阻止,觉得学生能对这篇课文这么好奇,肯定等会听的也会格外认真。
于是,课程开始了,首先给学生们解释了这是一篇古代长篇神话小说,所以里面出现的有的情节都是虚假的,并不会出现。接着开始划分段落,分析课文。读到有意思的地方,我会提出疑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么换成我们现代话来说?调动课堂上的学习氛围,遇到石猴说的话,会让学生来模仿怎么说出这句话,班里面的顽皮的学生此刻变成了戏精,各个神采飞扬模仿猴子说话。模仿出了猴子灵活,情绪激动的说话神态。很快这篇课文的内容通完了。此刻提出了两个问题,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被称为“美猴王”的?
提问到学生,有的能流利的回答出来找到答案,有的却说半天非常啰嗦。于是,发现学生们要多学习怎么阐述故事内容,自己总结语言,多对课文,进行提问才能让他们自己主动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告诉答案,就算说错了也没关系,简述内容要多次练习,一点点进步。
如“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在朗读中体会古代的白话文的语言特征,感悟美猴王的顽皮、活泼、勇敢、有个性。
学了这一课,我努力引导学生去品味名著语言的精妙,感受猴王的形象,引导学生去读名著。了解更多有意思的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