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孩子的生本能和死本能
创造是向生的 进步的
内卷是向死的 退步的
②涵容的妈妈 环境的母亲 容器理论 抱持空间 满足婴儿基本需求和情感需求 夸大全能的需要
③持续的抱持
——如果抱持是断裂的
A 形成边缘人格,精神病
B 形成假自体:发展防御机制自己建立防御感,自己照顾自己(假自体)隔离真自体,是为了保护婴儿真自体,(会带来空虚,无意义,无价值感,死亡感)。
五种痛苦:
坠落的痛苦
无法和客体联结的痛苦
生命的战斗力,挫折中发展的能力,恰到好处的挫折能够帮助孩子发展,刻意的训练有代价,不是发展真实自我的方式,而是假性的。
挫折:原初的耐受挫折的能力是断奶,婴儿有了独处的能力自然就能断奶,怎么有独立的能力呢。拥有独处的空间,妈妈在场,会拥有环境母亲(1岁左右),不再需要真实的客体存在。
与现实建立关系的能力:投射性认同。带有思考能力的妈妈把坏的部分接过来后,温和的把真实的现实的部分用婴儿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婴儿。
好的父母:
让孩子感到信任,安全(科胡特说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怎么做更重要)
理解孩子需求的父母——背后的动机
尊重孩子愿望的父母——尊重这个就是尊重孩子的个体
有思考和觉察能力的父母
相信和欣赏自己的孩子
把自己放在边缘上:与自我认同有关——三个认同:
孩子对父母的认同,孩子对父母夫妻关系的认同,孩子对和父母关系的认同
接受一部分的无意义,创造一部分的意义,无意义感背后的孤独感,是无客体
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不可以改变的
不理解是生活常态,遇到理解是很珍贵的
平凡的你也是被爱被喜欢的
社恐:觉得是自己是被关注的焦点,并且这些关注的恶意的
无法演讲:害怕一说话就被贬低,指责——口欲期力比多,攻击性的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