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抽时间看了电影《少年的你》,讲述了被一场校园意外改变命运的两个少年如何彼此守护、相伴成长的故事。校园欺凌无论在世界的那个角落,那段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无法使它改变或消失。
回想到我们在镇上读初中时,由于离家远,必须住学校。镇上周边几个村的走读,他们一开始欺负我们外村的,例如起外号,抄作业,考试让抄答案等。一开始,我们也是忍让,后来发现,越来越不对劲,越是忍让,他们越是欺负你。如果不反抗,这样的事情会成为习惯,而普遍缺乏同理心的青少年往往无法区分“开玩笑”和“欺负人”。后来,只要一起欺负,直接动手;在初中有时打架真的能解决很多问题,打过几次之后,慢慢的就相处好起来,一直现在都是不错的朋友。现在见面偶尔聊起之前的事情,都是笑笑,感到很幼稚。
“霸凌”这件事原本就谈不出个“理所当然”来,有时候真相比“小混混欺负老实人”还要简单,也许仅仅是因为你不够合群就会被欺负……
魏莱在学校里总是欺负同学,而她这种性格的由来也和家庭教育关爱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她的母亲和警察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她的素质,以及对魏莱的教育,钱比生命,道德更重要。这也是魏莱之所以无视胡小蝶自杀的原因。魏莱的父亲,对女儿的处理方式是半年不说话,这种冷暴力处理的家庭教育,更是问题很大。
虽然魏莱戏份其实并不算太多,但通过这些内容,就足够勾勒出一个内心扭曲、色厉内荏的女生形象了,她是欺凌事件的加害者,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在勉强达成“和解”后,如果不是魏莱拿着自己那套“价值体系”去与陈念和好,进一步用语言刺激对方,也就不会有随后的意外。
看着魏莱被摔死,我没有丝毫报仇雪恨的快感,只有“悲剧复悲剧”哀叹。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在被霸凌者欺负的无法忍受时,很多被欺凌者会选择报复,这种报复是失控的。结果有时往往不可想象,甚者可造成两个家庭的悲剧。
小北与陈念他们都是弱小的“被欺凌者”。尽管生活环境不同,但他们的处境基本一样,都是一样的缺少关爱,一样的卑微无力,他们又都可以扮演对方的“保护者”。小北可以利用他无拘无束的小混混身份去震慑欺辱陈念的不良学生,陈念则可以通过她优异的成绩去为他们博一个“走出去”的希望,所以才有了“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这样的金句。
陈念和小北再次出场时,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我们无法知晓他们最终会长成怎样的“大人”,但在看到陈念会陪着有心事的女生一起回家时,在看到小北依然默默跟在陈念身后时,我们终归会对这个世界多点希望。
正如在课本上一闪而过的句子: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当今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加强对小孩的教育,让他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庭的教育是重中之重,不同的家庭培养出不同的孩子;对待小孩不要一味的纵容与放任,也不要冷暴力去对待,谈话与体罚的教育同时并存;引导他向正确的方向成长。避免一些事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