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书柜里翻到一本卫淇的《〈人间词话〉典评》。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类似的感受,有些东西你一直知道它在,可就是不会记在心里,直到它被翻出来,当时迫切想拥有的感觉没了,徒增物是人非的叹息。
我一直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却根本忘了它被我搁置在了哪儿。有时候我都为自己虽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却技艺不精而汗颜,尤其是央视成语大赛之后出了个“学霸女神”,更是觉得无论你师出哪门,只要肯钻研,必定会有所成。而我简直为我们中文系同仁丢脸。好在,虽然学艺不精,却剩下个流于表面的“毛病”——但凡提笔,必注明日期,有时甚至连当时的心情都会卖弄几句。因为我总想着,记性不好,留点儿提示以供日后追本溯源。
果然,这个“毛病”帮我节省了不少大脑存储空间。翻开扉页,“2011.4.5于北京”让我倏地想起了这一段回忆。
那一年,我还在上大二,做火车找在北京的高中同学。不好意思,我又要开始炫耀了。我先找到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帆,我们俩的渊源很长,这里暂且不赘述了。然后一同去北京大学找金雅昭,我们在北大逛了好长一段时间,之后去其中一个偏门儿(我是路痴,北大很大,所以我也不知道哪儿是哪儿)外觅食,路过一个街边书摊,想着到底是文化人的地界儿,不得来点儿文绉绉的嘛。于是买了这本《〈人间词话〉典评》。这本书要了我十五块钱。当时我就想啊,北京物价真贵。在我们家乡,十块八快就能买一本比这个厚的多的。
后来,我就带着这本书回到我的大学,一个人独自上了好几个晚上的自习。
我一页一页认真的看,看王国维,也看卫淇对王国维的点评,然后,我就试着自己在旁边写批注,有关于王国维的,有关于卫淇对王国维点评的。不理解的就査书,或者上网搜。那几个夜晚,有我对文学的热爱,有我找到知音的激动,也有自己因为高考成绩并不太出色而和自己的高中前后桌同学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大学、开启迥乎不同的人生的小小的自卑。
作为一个敏感的姑娘,偏偏还稍微有那么一点点才情(姑且这么抬高一下自己吧),去了趟北京,带回了一本书,竟然触动了内心,才是真的有点儿悲情了吧。
现在想想,你说我当时未免矫情,我依然不这么认为。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完全逃脱为了高考而付出的那些年月对我一点一滴的影响。尽管已经工作了两年多,却还是对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崇拜的不要不要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在我的世界观里,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好、成绩棒的人才是我永远无法做到的吧。
好在,当我接触了微信公众号这个新媒体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同类还挺多的。我们虽然做不到在自己专业领域里最棒的那一个,但是只要坚持,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