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上矣;
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很好;
不知知,病矣。
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这便是缺点了。
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之所以不存在这个缺点,是因为圣人把这个缺点(不知道自己无知)当作缺点,正是因为把缺点当作了缺点对待,才没有了缺点。
老子讨论“知”与“不知”的辩证关系,事实上这是一直以来都困惑着所有人的命题。老子指出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好了,而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便是缺点。这是老子的基本观点,事实上老子的这种观点具有永恒的真理性。
孔子在《论语》中曾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并且孔子不仅如此说,他也是这么做的。
据《列子.汤问》记载: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时要近些。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点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对此孔子难以做出判断,最后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在这里孔子便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而对于该命题,庄子则走得更远,他在《庄子.齐物论》中讲了一则寓言。
啮缺问王倪道:万物是否有共同的标准呢?王倪回答说:我哪里知道?啮缺又问了一些问题,王倪始终都是这句话。最后啮缺问道那你知道自己不知道吗?没想到王倪依旧回答:我哪里知道?这里显然庄子完全陷入了一种认知的相对论,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但总体上,他的观点和老子孔子的观点基本是相同的,知道自己的无知才是明智的。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应该说是一个听上去很简单的道理,但实际上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实际上很少人能够做到。在说出这个道理之前老子先是以圣人作为具体的例子,提出之所以圣人之不病,原因在于以其病病。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病所包含的不仅是缺点,也可以指一个人所犯的错误,总之对于需要改正的东西,只要你认识并承认它的存在,才具有了改正他的基本可能。
正如老子所说圣人之所以看上去没有缺点,不犯错误,是因为他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缘故,而非其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