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馒头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蒸馒头。现在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这一南乡特有的民俗文化已被列入非遗名录。如今,“馒头节”这个传统的节日也成为南乡乡村旅游的一个特色民俗文化名片,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体验。摄影家们也忙着采风抢镜头,将有关南乡馒头文化最真实的景象用相机记录下来。2018年缙云县舒洪镇姓王村馒头节拉开了序幕
传说在南宋时期缙云县大黄、岩坑村的祖先胡则又名胡相公,他为官清廉,名称朝野,时任吏部侍郎。在腊月期间,老下属官员亦是老友登府拜访,胡则正吃午饭,待其官员禀明欲对己行贿买官之事,恰好从缙云老家带有小麦磨的麦面,于是叫夫人匆匆做了馒头摆在餐桌之上,手指馒头厉声言道:“丹心一点馒头记,一生只为清白来。”那官员听懂胡相公言外之意,悻悻告辞。自此以后缙云大黄、岩坑胡氏后裔为了纪念胡相公的清正廉明,就把过年前几天的腊月二十五日定为馒头日,祭祖时必上馒头以明子孙之志。再后来一传十、十传百,邻近村寨纷纷来效仿。
从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馒头加工方法非常独特。要先用大米煮成稀饭、降温后拌入米粬,保持一定的常温等待米粥发酵,两三天后混合发酵成酵水,这个发酵水就是南乡馒头的美味关键。将面粉加上发酵水揉和成面团,放在面缸里发酵过夜,一般是头天晚上揉面,第二天上午面团就发酵成功了。再拌入面粉揉和渗透后,经保温发酵再成型蒸熟。这样的馒头香气扑鼻,手感柔软,发度均匀,耐储藏不易变质。如果放入冰箱经冷藏,取出蒸熟后新鲜如初。这种馒头,有越嚼越香,越吃越想吃的感觉,不但作为主食营养丰富,还有利于消化,且有养胃健脾等辅助功能,其口味纯正,老少咸宜,便于携带。旧时,一般人家只有节庆才能享用馒头,如今馒头已经是普通的大众性食品,但很少有人会制作传统发酵水来做馒头,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也使得大源南乡馒头不仅列入了缙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成了消费者青睐的食品。
咨询朋友发我的详细介绍:大源南乡馒头手工技艺:"拌面、揉面、搓面"。馒头的决窍:做大源南乡馒头的主料为上等的面粉,做前早三天要导酵,按每市斤面粉0.2斤大米、0.005市斤米粬等配成。先将大米煮成粥,待凉确至手感不烫为止后,再拌入米粬等,保持一定的室温,等酵粥发酵温度升高。一般要发酵24小时,即第三天,看到基本上米粥已烂成浑水,也有人叫甜酒酿,用豆腐布袋压出汁,名曰酵水。"这就是制作南乡馒头的关键所在。"按每市斤面粉放0.4市斤酵水计算,拌匀揉透,放入避风保暖家具或竹筐中,等发酵10个小时左右,就可拿出来搓条做馒头了。
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做好南乡馒头可不是件易事,做馒头跟湿度、温度都有关系。湿度太重了,水的比例要少些,温度过高水也要放少些。气温高时要及时将和好的面做成馒头,不然会死面。虽然大家做了多年的馒头,但其间也有人做坏过不少,不是面做太发了,就是馒头做太硬了或者味道发酸。因此每次做馒头都不能马虎。
点馒头就是用食用红粉在馒头上点上一个红色小圆点,现在有人把五根筷子绑在一起点上梅花状,还有的用萝卜刻出一个花样印上去。
大源南乡馒头手工技艺:蒸馒头。蒸馒头前必须"作笼","作笼"即我们常说的预热。经过10到15分种的预热后,再上笼蒸,蒸出的馒头才发面匀称。
大源南乡馒头,乡愁满满,正是它的丰盈、柔软、可口、香甜且耐储藏,它成为了缙云老百姓的极品年味之一,成为自食、待客、馈赠的上佳土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