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可欣
暮春倏忽,一晃已是初夏时节,草木经历了暖风润雨,郁郁葱葱苍苍翠翠地舒展开来,遮了骄阳当空,只洒下淡淡光影斑点,静里透着细碎的明媚。
五月,与春别离,与夏邂逅。选一首古琴曲《妙月清禅》,泉水淙淙,清濯凡心;树影婆娑,花气萦身;此时此景,习练在瑜伽垫上的身心慢慢酝酿开来,当全身心去觉知舒缓的琴乐,微妙的琴音与悠长的呼吸彼此交融。
不知不觉地走向内在,走向探索的道路。正如心经所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是用通过身体去启发,用智慧去观察,才可在静水流深处寻觅到自己本真。
“行深”历经时间中习练,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行走十万八千里。那么,通过太极瑜伽的习练实修,日复一日的习练,用身体行走十万八千里,或是更长路程。日日重复,日日新。觉察到起心动念,觉察到我们的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仔细去观察,只见五蕴。
正所谓:静能生慧,慧能生定,慧能生万物。
一招一式,都蕴藏着人生的哲理。一吸一呼,都蕴含着内心的笃定与安定。
当体势循环渐起,瑟我心弦,恰如晶露缀碧叶,花丛蝶飞莺,一泓清泉石上流。这股空灵淡雅,纯朴清净。倾听此起彼伏的呼吸,正如:“天光云影共徘徊,心如莲花处处开。”
这样的日子,如同徜徉在光里行走。
恰巧,前几日有位佳人留言问到:“学习多长时间,可以做瑜伽老师?
思忖良久,便回:“作为瑜伽老师,任重道远。依悟性而定。”
以此回顾自身,关于瑜伽 、关于教学 。
数数日子, 唯独2016年开始人生第一次且仅一次带了一期瑜伽教培班。
许多老师问过我 :“为何不带?”其实,一直在问着自己,我能给到学生什么?
翻阅了许多教培班的教材,听了许多教培班的课程框架。发现,关于瑜伽老师的基本素养這一章节基本省略。
德在先,利在后。
除了技术,德行修为方是重点。“用身体去表达,德行去传承。”作为教培班的老师,同样任重道远。
师言:“一名优秀的太极瑜伽老师,既要懂太极,又要懂瑜伽,又要明太极瑜伽,真心不易。太极瑜伽不要求太多人认可,但真心走进的人就不会再走出去,有执着、不张扬,惟好静,不飞蛾扑火,不三心二意,不人云亦云,但一定会抵达内心。一定懂得自己的心,这是骨子里的唯美。”
正是如此,身体的温度与内心的懂得,需要慢慢酝酿得来,如同体势中,有缠丝般的内劲。
而人的成长与变化是在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而专注和细腻的触感会成为内心的养料。心在全然投入时,这份养料便会发酵。
那么,成为一名瑜伽老师亦如此。
于我而言,在细水长流的习与授的日子,静守内在,下一个十年或是下下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