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接近30年时间,经济的发展、工业的不断加速着我国城镇化的速度,人口飞速的从农村涌向城市,城市的扩张背后,是农村劳动人口的不断减少,农村的“空心化”问题由此产生。
农村的“空心化”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最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较早进入工业化,相较守着一亩三分地维持生计,进城务工成了一个更好的选择,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不断向东部流入。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加速,城市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在收入稳定后,带动其家属流转到城镇,在城市落地扎根。这样,农村能够创造收入的劳动力被城市吸纳,推动城镇化的进展。
农村“空心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人口空心化、耕地空心化、住宅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空心化。
大量青壮年的出走,导致还在农村留守的只有读书中的孩子和老人。而缺乏劳动力,家中耕地无人打理,只能部分耕种、承包给他人或者荒弃,耕地的利用率很低。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孩子由父母照看,自家的房屋便闲置无人。而农村的收入低,基础设施等都很落后,比如道路交通、医疗、教育等。虽然国家在这方面投入很多,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接到身边上学,父母接到城镇中照顾生活起居的现象也很普遍。人口的出走导致基础设施资源的闲置,建设好了道路、水电管道、医院、学校,可是使用的人却远走他乡。农村的“空心化”越来越严重,逐渐导致“回不去的乡村,留不下的城市”现象出现。
土地、房屋无人打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村“空心化”的后果,带来的问题很多,可能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关注“三农”工作的原因。在农村问题上,“一号文件”提出了很多要求和发展方向。就目前农村空心化出现的问题,也看到了一些相应发展方向。
针对土地荒弃、房屋空置的问题,目前,土地流转是一个解决的方式。土地流转,在某种意义上也像是一种“共享经济”。农户保留自己土地的承包权,将使用权转让他人,获得相应的补偿或者租金。另外在明年正式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已规定,宅基地允许有偿退出和集体性土地可入市。
乡村经济也不能只发展农业。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支持适宜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发展;支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农村的土地都是碎片化的,如果乡镇企业能合理整合土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周围农户就近就业,那么他们就不用外出谋生,农村的劳动力就不会流失。另外文件也提到,要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一个就是发展乡村经济的第三产业,在这一方面农村的潜力也是巨大的。以乡村旅游为例,近年来乡村旅游收入递增,平均增长率高达34.5%。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而发展相应的产业除了推动经济以外,还能在如今快速城镇化中保留农村的文化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