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秋园》是女版的《活着》。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精巧的故事结构,更没有用文字来炫技,但它的字字句句令人心疼,给人力量。
这是杨本芬老人在【厨房】里完成的作品。10万多字,她整整写了两年,稿纸足有8斤重。她反反复复的写,反反复复的改,把零散的故事从头到尾,用笔呈现,用心连接。
在《秋园》中,有《平凡的世界》的影子,也有《悲惨世界》的超越,它让我们看到平凡的女性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是怎样坚毅的活着,又是怎样带给别人力量的。
杨本芬老人的原型是《秋园》里的之骅,一个无论遭受多少苦难,都保持终身学习的女性。她为了纪念89岁去世的母亲,晚年用笔打开了文学创作的一片天,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人的智力分为结晶智力和液态智力。结晶智力是指对知识和经验的累积。液态智力是指储存记忆信息的能力。
老年人的结晶智力比年轻人多,液态智力没有年轻人多。只要善于使用它,可以创造出很多奇迹。比如杨本芬老人的文学创作,还有传奇老奶奶姜淑梅,她们的结晶智力就是文学的宝藏。
途经杨本芬老人的《秋园》,我放慢阅读的速度:由她的文字带着我去细看她的母亲,见证活着的点点滴滴,获得平凡中的超越,然后踏踏实实的活在当下。
好书就像一张船票,给你一个去平行世界看一看的机会。不管你看到什么,悟到什么,都是一种心灵体验。经由它,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母亲和外婆的身上找到秋园的影子,从而更懂得感恩,接纳,珍惜。
杨本芬老人说: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时代的一粒沙,在每个人面前都是一座大山。人在命运的洪流下,可以选择顺流而下,也可以选择逆流而上。但更多的时候,别无选择,活着就好。
秋园少年丧父,青年丧女,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她尝透了生命的“丧”,但是从来都没有屈服过,努力的做着母亲和自己,还是会叹: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余华说: 作为一个词语,“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人间沧桑是正道,活着就是一种修行。不管你经历多少苦难,你都要咬着牙熬到油尽灯枯。你要学着接纳并释然: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
人生是一个慢慢煎熬的过程。你要把自己熬成糖,还要把自己熬成婆,亦或者熬成泥……你的灵魂说了算,你的经历说了算。时间沉默不语,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秋园》是一个历史缩影,是一个女性缩影,也是一个家庭缩影。你该怎样放大这个缩影,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属性或个人使命呢?
王阳明说:“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尽管普通人无法与圣人相提并论,但是人人都有马斯洛需求,都希望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真正的活成自己,并且在事业和家庭上作出一番建树。
侯文凯在《此心光明,万事可成》中给了我们三点建议:
第一,你在生活中应该做一个有心的人,用心若镜,处处照见自己和别人。
第二,寻找偶像。这个偶像不是明星,而是你内心里敬佩的一个人,他们会引领你不断上升。
第三,读传记。放大视野,穿越时代的迷雾,跨越国籍的限制,了解在我们生活之外有着伟大成就的人及其生活成长经历。
持志如心痛。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做什么样的事。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杨本芬老人的对书写的热爱与坚持就是证明。
昨天有一个朋友这样对我诉说:“对于世界,时间无止境;而对于我很有限。我对自己的时间定位是70年,很可能不到70年……也就是到2057年,或者之前,随着我的死亡,一切结束。对于我,这个世界变得虚无……”
我不愿意给生死设限,也不愿意看到朋友如此,不争辩也不抚慰,我只是说:对于时间的流逝,我默然接受。对于未知的生死,我不去忧虑,活在当下就是力量。
看《秋园》到最后,我的眼睛里浮现出了秋园图:在有青山,竹林,枫叶,老屋,橘园以及芙蓉的秋天里,秋园向她的一群孝子贤孙,慢慢的讲述着自己的一生,时而微笑,时而感叹,时而静默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