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想登陆QQ,发现居然登陆不上去,强行要求输入手机验证码,而我的旧手机早已不用,何来验证码?只得填写个人资料,折腾了老半天,结论是“无法证明我的QQ是我的QQ”,令人哭笑不得,只有放弃。
我已想不起上次使用QQ是什么时候了。但我还记得第一次注册QQ是在高考后的那个夏天(2010年夏),在好友的教唆下,终于去一次网吧,壮着胆注册了一个QQ账号。像我这样的乖高中生,是从来不出入“坏学生”才去的网吧的,会影响学习。后来发现,QQ好像给我打开了一扇多彩缤纷的窗。
夏天过后,大学一年级。在学校里看到一张张新面孔,碰到能稍微聊上几句的人,都问QQ号是多少。回到宿舍,输入账号,加上好友。若是MM,赶紧点击QQ空间,看看生活状态和相册,不时点个赞,以表关心;若是GG,先加上备用。我怀疑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做(??此处存疑......)
除了QQ,当时有另外一种即时通讯软件叫飞信。对我而言,它没啥卵用,多是班干部发发通知罢了。现在想想,它其实具备了微信的雏形。因为它跟手机号绑定,不仅可以发表情、信息,还可以打电话。飞信一直不温不火。
至于社交网站,当时用得最多的还是QQ空间,发说说。刚上大学的娃,大多比较活跃。吃喝玩乐,各种活动;喜怒哀伤,各种情绪,都一股脑地往上发。有时候看多了,会觉得某些人比较矫情,心烦之下,往往容易拉黑。不过,初步估计,拉黑我的人比被我拉黑的人肯定多好几倍。
其次,就是人人网了。人人网是实名制,而且可以看到学校名字。大多数人也用自己的照片做头像,所以找人比较方便。现在网站还能登录,刚刚看了看,我的好友居然也有两百多名,很多熟悉的名字。现在不知道很多人在哪儿?大多数从几年前就开始不联系。很多人的状态也不见更新,或者最终停留在2015-2018年的某天。时间最终消磨了一切。
当时还有开心网、校友网等等一大堆类似的社交软件和网站。有的人玩得不亦乐乎!
3年之后(2013年末),谢天谢地,终于从位于沙漠中心、荒无人烟、鸟都见不到怎么拉屎的榆中校区搬到市区的医学校区。生活又丰富起来。
记忆中,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听说淘宝、支付宝。我一向是比较保守的,又担心网络诈骗,所以迟迟未用淘宝或支付宝。在看到舍友安全使用多次之后,由于懒得出门交话费,终于被怂恿在淘宝下了第一单,充了足足20元话费。当时想的是:反正20元也不多,没了就没了,就当买一个教训。想不到,过了大约10分钟,居然真的到账。惊喜之下,慢慢也开始用淘宝了。淘宝应该能算一个社交软件,只不过是沟通买家和卖家罢了。
与此同时,寂寞难耐的大学里,也开始流行陌陌。听某位舍友描述得神乎其神,似乎约炮成功率很高。好吧,我只能说像我这种穷小子是很明白自己没钱约炮的,偶尔下载一下,看到很多化了很浓的状的人,摆着一些妖娆的姿势,并不觉得如何好。陌陌是一个比较社会化的软件,各种各样的人都能见到,隐私泄露风险极大。并非我的style。
跟淘宝、支付宝同时兴起的,还有微信。这是个好东西,具备QQ的基本功能,能发语音,而且没有QQ乱七八糟的广告。2015年上研究生之后,微信就逐渐取代QQ,成为主要的社交工具。它的好处你懂的。
到国外之后,为了跟国际接轨,主要使用WhatsApp。以前觉得Facebook和Twitter很神秘,现在到了国外,却发现失去了兴趣。或许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的“国外幻想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