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这部电影的内涵很多,青春,军旅,战争,爱情,但是不好意思,我看到最多的还是人性的,人性里的恶。
青春芳华,却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善良?
是别人为你作的太多,就不去珍惜吗?
是你太优越,把别人的善良看作软弱吗?
或者是,青春芳华年代,恰恰灵魂里的魔鬼被放出笼?
电影中有一句萧穗子的独白:“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说的是何小萍。6岁时父亲就被打成右派关进了农场,她不敢承认这份亲情,姓了别人的姓。在家里受尽了继父的兄妹的欺负。在部队,她依旧成为众人捉弄霸凌的对像。只有她,在刘峰下放的当天去送行。
弱肉强食,这一点,在一个小小的文工团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前半部分何小萍在文工团里的戏,看的我很恶心。虽然青春芳华,荷尔蒙飞溅,却掩不住自私和攻击的本性。美丽的外表下是藏污纳苟的灵魂。
小萍拿了林丁丁军装到照相馆去照相。就这件事,都可以成为人身攻击的题材。
还有“胸罩事件”,晾衣绳上乳罩里露出两个填充的黄颜色海绵,就被指责为女人的败类。在众人冷漠、嘲笑的鼓励之下,小芭蕾甚至当众撕扯小萍的衣服。让一个少女尊严扫地。
小萍因为身体经常出汗,也成为一个笑柄。说她浑身都是溲味,没有人与她伴舞。
在一次文工团出演《草原女骑兵》时,她拒绝出演A角。被下放到野战医院。
好人刘峰的境遇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去一趟北京,回来他为战友大包小包捎东西,修表,能办的事都办了,不能办的事也办了。
没人吃的饺子皮,刘峰吃了。
猪跑了,喊刘峰,猪跑了!
上级给他进修学习的名额,他让给别人。
战友结婚,他自己买材料帮忙打沙发。
没有人愿意与小萍伴舞,他说,我来!
这些好,没有人记得。直到摸胸事件暴发,被下放到越战前线。没有人记得他的好。
最后小萍的疯,刘峰的伤残,这都是前因。
集体主义思想年代,冰冷的制度机器,这似乎是悲剧的根源。
但这只是一层。制度不好,难道每个人在善恶面前眼睛也都瞎了吗?
记得韩寒说的一句话:“他们都是时代洪流里的浮萍,甚至冷暖都不自知。”
人性里的恶如魔鬼被释放出来,张牙舞爪。制度不过是打开了笼子。
电影也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大家要这样对待小萍。或许就是因为小萍是弱小者,没有后台。
不是那个年代不能分辨善恶,是不愿意。在集体无意识的力量下施恶,有一种快感。让内心的野兽出来撒欢,在弱小者面前,这是最好最安全的机会。因为制度的高压,他们不会再有别的机会。
从中学生的霸凌事件上,可以得到解释。受了老师家长的气,没处发泄-----找一个农村来的个子小的,揍一顿。
如果说刘峰的遭遇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疾病,那么改革开放后的海口,城管滥用职权和暴力,又算什么?
无论芳华青春有多美,都无法掩盖灵魂里的恶。
饱满的青春肉体,华美堂皇的军营背后,是丑陋的人性。
在观影过程中,这种美与丑的对比非常强烈。致使我产生了强烈的拒绝和厌恶。
哪里有芳华?不过是一场集体谋杀事件。芳华背后,群魔乱舞,冷漠而残忍。
刘峰被下放,没有人出面说一句话,除过小萍,没有人为他送行。这就是世相。
开始我也恨林丁丁,自私,残忍,冷酷。后来发现其实都是一样。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
而电影最成功的地方是克制。所有刘峰和何小萍受到的冷暴力谋杀,都是静水深流,在歌舞升平中展开。没有批判,没有审判。文工团的慰问演出依旧进行,政委抚着自己的胸口说,有的战士受的伤不在身体,在这里。显示出集体强大的关怀。尽管这时候精神失常小萍默默地离开大厅,一个人在草坪上孤独起舞。抚慰了谁?没有人去关心。文工团解散的一夜,大家依旧哭成一堆,大醉一场,拥抱告别。仿佛这一切都未曾发生。多年以后,圈地的圈地,经商的经商,生儿育女,回忆起来,只有芳华,谁也记不得有青春在当年毁灭过。
人性善恶并存。文明就在于把人性中善的一面激发出来,把恶的一面约束住。而罪恶的制度正好相反。
放在一个集体中也是如此。如果一个集体让好人难做,放纵恶,那么一定也离终结不远。
上帝死了,是撒旦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