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环节。备课完整的说法,我认为,应该是课堂教学前的组织准备工作,包括一个系统的东西: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等等。
首先谈备教材,这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但又是最不容易做到的。有经验的老师。拿到一篇课文后,首先分析的是它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他是第几册的第几单元的,这个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单元知识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是什么。然后在解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他们怎样体现在这篇课文。解读课文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一是读者即普通大众的角度。二是作者的角度。要考虑作者与之相似的其他作品,同一主题的作品,同一时间段的其他作品,同一心境的其他作品。三是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学生会怎样读,会遇到什么样的阅读障碍,会出现怎样的思维分歧等等。四是教师的角度。教师怎样解读,从什么角度切入能让学生入境,从什么角度切入能符合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怎样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等等。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把握教学要点及文章知识要点。
其次。要备学生。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情况。简称学情。包括学生的学习力,学习愿望,学习差异,学生的群体特征,个体生活体验对教材理解的利弊等等。学生的学习力有高有低,要区别对待,实行分层教学,给不同学习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要遵循,跳起来摘香蕉的原理。所谓跳起来摘香蕉,就是指既要给学生香蕉的诱惑,又不能轻易得到,需付出努力才行。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努力尝试中探求方式与方法,这就是一种进步。学习愿望是指学生对某些课程的偏爱与厌恶。有的学生喜欢散文,有的学生喜欢文言文,有的学生喜欢小说和戏剧,还有的学生喜欢议论文等等。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尽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不同的课型学习中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生的群体特征往往表现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业余生活,共同的偶像崇拜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必要时应做相应的分析。个体生活体验由不同的生活经历所决定,有些学生顺境多于逆境,有些则是逆境多于顺境。后者更容易接近《我与地坛》之类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那些与课文情景相同的生活体验的学习来打开另外一些学生的思维。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让这几个方面的思考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这样就能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