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爱乐之城》成为讨论话题之一,看朋友圈和微博上的人因为电影的主题又有了各种各样的感慨。对这些感慨没什么大兴趣,但还是偷了个闲去看了,原因是歌舞片。
歌舞片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就故事和内容来说没有太多回味余地,因为重点是歌舞和音乐嘛。歌舞片的故事类型基本分为两类:爱情类和励志类。爱情类歌舞片,最经典数《雨中曲》,中心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爱乐之城》的中心是“有情人因现实分开”;励志类,典型如《歌舞青春》。当然也有在题材上超越爱情、音乐同样成为经典的、难以超越的作品,比如《音乐之声》。华语歌舞片代表作,陈可辛的《如果爱》喽。
歌舞片里的主人公,职业设定基本跟音乐、舞蹈等艺术表演门类相关,便于片中演唱及舞蹈段落的开展。所以在看《爱乐之城》的时候,它的故事是否打动人、传达的爱情主题是不是符合我的想法,不重要,对歌舞片来说,剧情和观点怎样都行,超现实也同样合理,只要在歌舞和音乐上足够精彩,它就是成功的。
开场这段在公路上的群戏,音乐够抓耳朵,对比起来舞蹈稍逊色。当货车后车厢门打开乐队出现时,我还以为会有一段类似《破铜烂铁》的表演。场面够大,群舞的设计没hold住。
好莱坞歌舞片很难跳出百老汇的影响,因此在《爱乐之城》中我们也看到了百老汇的影子和以前各种好莱坞经典歌舞片的痕迹。不过无所谓,那经典和复古的味道,观众就是会喜欢。四个花样的姑娘,穿着色彩跳跃的美裙,唱着《someone in the crowd》,有气势又养眼。不过,这段歌舞的镜头设计如果用一镜到底的方法,舞蹈设计再紧凑连贯一些,或许能提亮不少。
对爵士乐很执着、但看到现实很残酷的男主,是电影里主观音乐和客观音乐之间的桥梁。老生常谈的话题,怎么坚持一种因时代变化导致的没落艺术形式。固守传统被淘汰,迎合听众做出改变,两个选择,很老套吧,没关系,这不重要,主题音乐让看电影的人印象深刻比较重要。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主题音乐,旋律简单易记,成功。
连衣裙、衬衫、领带、西裤、两人的牛津鞋,配上复古的舞步,和一首自由活泼、掩盖情意的《可爱的夜晚》,回到用含蓄内敛表达感情的年代。跳跃的小舞步、旋转的黄色裙摆、两人默契的步伐、安静却有点小心动的山上夜晚。
歌舞片里幽默搞笑调皮必不可少,总深情励志必然引起审美疲劳。片中的男主人公担当了这个偶尔调节气氛的角色,无论是开场不久他在一个室外party上穿着奇怪的红夹克尴尬的谈着贝斯、还是重新加入乐队后在舞台上弹着自己并不喜欢的音乐时,都有格格不入的小小幽默感。可能导演还是想让男主稳重一点吧,没有深挖这种冲突。不过不得不说,我确实被红夹克场景时冒出的《take on me》抓到了,那是我中学很喜欢的一首歌。
看电影的时候,总时不时想起《雨中曲》,我知道这是不公平的,毕竟它太经典。女主在最后试镜时唱的《The fools who dream》,则是演员表演功力的展现,还是成败在此一举的那种段落。艾玛·斯通很美,有邻家女孩的亲和力,表演又有代入感。但我会想起安妮·海瑟薇在《悲惨世界》里那段面部特写5分钟的惊人表演和演唱。当然我知道这个对比也是不公平的,毕竟《悲惨世界》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和音乐剧,它的戏剧和音乐本来就有极强的冲击力和张力。
女主最后在男主开的酒吧里,看着台上的男主,在琴声中幻想自己和他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生活。这是电影的高潮部分,也应是此部电影的歌舞华彩段落。但事实上,欠了火候。在电影特效技术大大发展的今天,并没有看到超越以前歌舞片的让人激动不已的歌舞设计、特效表现和拍摄手法上的突破,不得不说有点遗憾。
从任何一个方面讲,《爱乐之城》都力争向前辈们看齐、努力让自己成为一部合格的歌舞片。中规中矩的《爱乐之城》虽没有意外之喜,但它勤勤恳恳,在大IP大特效的好莱坞电影夹击中,值得看。尤其呢,音乐很好听,我已经开始循环原声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