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本斯--路易十四--洛克
上一篇文章的最后四幅画是普桑晚年(1660-1664年)创作的“风景历史画”组画《四季》。四幅画中所藏着的《圣经》故事分别是:《春》,夏娃和亚当偷食禁果;《夏》,波阿斯善待在他的田里捡麦穗的路得(后来两人结为夫妇);《秋》,摩西派去的两个探子从迦南美地抬回来大葡萄;《冬》,大洪水中诺亚方舟若隐若现。
如果普桑不是画家,而是一位诗人,那么,他就是“法国陶渊明”。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种精神内核是普桑和陶渊明所共同拥有的。普桑在求学过程中贫病交加,差点儿死在意大利,不过,贫贱丝毫也没有影响到普桑对艺术的追求:虽然凭他的技艺,他已经可以在法国做一个画匠,谋一份小康的生活,但是,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冒险前往罗马、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要知道,在那里,他有可能无法胜过众多的意大利画家,有可能无法靠画画谋生。而当普桑赢得国际声誉,被黎塞留和路易十三礼聘为宫廷首席画家,他很清楚地知道,“富贵非吾愿”。黎塞留死后,他得到机会离开法国,回到意大利。此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普桑分明过着陶渊明式的生活,“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以组画《四季》为代表,普桑晚年的“风景历史画”,和陶渊明的诗一样,具有超越时间的艺术魅力。
很多艺术史把普桑所生活的时期,称为“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年),并把普桑列为“法国巴洛克”的典范;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对的。所谓“巴洛克”,原意是指一种“畸形的珍珠”;它带有贬义,含有“俗丽凌乱”之意,特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同时,也特指盛行于那段时期的一种浮华夸张的艺术风格: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充满旋转与律动,通过激发欣赏者的惊讶与“狂喜”来彰显教廷和宫廷的权威。创作“巴洛克”式艺术的艺术家们接受教会或国王的委托或雇佣,他们有权调度巨额财富和庞大资源,极尽所能去创造华美壮观的形象,以赢得主顾的称许和民众的赞叹。巴洛克艺术在宗教激情和王权威严之下,往往充斥着权力和财富的炫耀,隐藏着世俗感官欲望的释放。
巴洛克艺术,在意大利是由天主教教廷赞助,在西班牙、法国、德意志诸邦和神圣罗马帝国则由宫廷所赞助,其目的在于夸耀教权或王权的尊崇、富有和强盛。相比之下,建筑和雕塑比绘画更有利于达到这个目的:例如,我们对比一下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作,意大利建筑师和雕塑家贝尔尼尼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柱廊式广场和为圣玛丽亚教堂制作的雕塑《圣特蕾莎的狂喜》;以及凡尔赛宫的建筑师勒沃、阿尔顿-曼萨特、园艺设计师勒诺特、室内装饰师勒布朗的作品;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1577-1640年)的《玛丽·美第奇抵达马赛》。
与其说“巴洛克”是一个艺术时期,不如说它是一种由教廷和宫廷主导的艺术风格;与其给那个历史时期的绘画大师们贴上“法国巴洛克”、“荷兰巴洛克”的标签,不如根据他们各自的美学风格来欣赏他们的作品。例如,普桑的绘画风格是在继承古典主义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他并不热衷于宫廷艺术,因此,普桑不是所谓的“法国巴洛克”的代表人物。艺术往往是多元的;在同一历史时期,除了古典主义和巴洛克艺术之外,还有以伦勃朗和维米尔为代表的北方写实主义;另外,普桑的邻居洛朗,也是一个闲云野鹤式的人物,他独辟蹊径,画了很多风景画;洛朗的风景画影响了后来的英国画家透纳,而透纳又影响了后来的莫奈。
普桑、伦勃朗、维米尔和洛朗都远离宫廷,而鲁本斯却在各个宫廷里如鱼得水,他不仅是伟大的艺术家,还是出色的外交家、收藏家、学者和商人。他是怎样做到的呢?敬请期待《艺术家的传奇》插曲(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