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柔柔地合上《查令十字街84号》的封面,整个人还浸在那些温暖的书信里,仿佛时冬季时节走在阳光明媚的三亚街道上,只觉得人世安好。
谁能想到呢?海莲.汉芙不过是在纽约买不到精美且便宜的书籍,便通过书信与隔着大洋的伦敦古旧书店“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购买想要的书籍,一桩原本单纯的购书商业往来,渐渐散发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想起小时候,刚念完初中就往广州打工的姐姐在寄回一封家信,爷爷看完了,念叨着:“你姐,是个好孩子······”这是我对信件的记忆,一片真情在其中。
第一次收到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职员弗兰克.德尔寄给她的品相良好的书籍后,海莲.汉芙的回信字里行间就氤氲着天真撒娇的气息,他们之间的往来就是情谊了。想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规规矩矩,客客气气,未免缺少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温度。记得昨夜,在图书馆学习,将近九点半时分,坐在我对面的一个穿着白色印花连衣裙的陌生女子在离开的时候,拿着笔端轻轻地敲一下我的手,说:“我朋友告诉我外面起风了,台风快要来了,你也赶快走吧。不然要淋雨的哦。”我不由得感动,温暖万分。
接下来海莲.汉芙与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朋友们一往情深。在发觉主要写信给她的是弗兰克.德尔之后,她待他就是朋友了,在信件里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表达收到精美书籍的喜悦,看到糟糕版本的书籍也会故作愤怒一番,或者是揶揄他偷懒,不给她找到想要的书籍,要么是让他动动脑筋,帮她挑选合适的情诗······洋洋洒洒,只觉得轻松活泼。读来就像是在书本中看到一个撒娇撒痴女孩。而弗兰克.德尔呢?则是兢兢业业地为爱书的她淘书,信件回复得方正平稳,果然是个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但海莲.汉芙眼中“古板”的他终究还是抵挡不住她的热情,称呼由“女士”再到“小姐”,最后是“亲爱的”。他开始在信件中称呼她为“亲爱的海莲”恰巧是二月十四号,不知道他是否注意到,以至于他们之间到底有多少爱情的成分,这实在是一个谜。不过这是一份深情是毋庸置疑的。就连德尔的妻子后来在写给汉芙的信件中,都说她有些“嫉妒”汉芙了,因为德尔与汉芙是多么的相知。
汉芙在书信往来之余,还给尚未在二战恢复过来的英国朋友们寄去了鸡蛋、火腿、葡萄干、丝袜这些珍贵的礼物。渐渐地汉芙书信往来的对象就不仅仅是德尔了,还有书店的其他职员们,乃至于他的妻儿和邻居老太太。大家都十分感激汉芙的深情厚谊,一致希望她能够来英国旅行,来看看“她的“书店。但汉芙却觉得书是最珍贵的礼物。在1952年12月12日,她在信中写道:“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挺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汉芙可谓是爱书知书之人。
念念不忘作为人民教师爷爷的那个书架,摆满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像《罗通扫北》、《杨家将》、《三国演义》、《粉妆楼》·····从此再也走不出书的世界。
读来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汉芙终其一生,未真正拜访过这一她在信中称呼为“我的书店”的书店,同时也在命中里与德尔缘悭一面。
面对这些可爱的朋友们的邀请,汉芙也想去看看这一个被她的朋友形容为“一间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的书店,尤其是恰逢英国女王登基的时候,竟然牙疼了,以至于囊中羞涩未能成行。悠悠二十载,汉芙只能是无数次在梦里踏上英国的土地,来到这一间书店,想象着与这些好心人见面的情形,可谓是有“漂洋过海来看你”的深情,却是没有那半年的积蓄。
1969年1月8日,汉芙收到一封陌生的信件,内容却是德尔的死讯,随之,书店也荒废了下去。在后来她写给旅英的朋友凯瑟琳的信件中有这么一句“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读之,令人心酸。
汉芙的爱人死于二战,那时候的她三十三岁,往后的岁月里终身未嫁。她的一生痴迷于书的世界里,独来独往,加之并不富有,想必在现实生活中也蛮孤独的吧。爱书与孤独,时常是分不开的,就像是一条河流的此岸与彼岸;到底是孤独才爱书,还是爱书才孤独,我们很难分得清。饶是如此,并不见得孤独就不快乐,不温暖,就像是飞蛾扑火,即便是微弱的光茫,也能生出向往之情。很多的孤独者恰恰是人人世间光明者,他们温柔的对待着这一个世界。我蓦然想到那个逃学为读书的三毛,在她的文章中,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即便是撒哈拉沙漠那样荒芜的所在。
《查令十字街84号》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引得许多的好书者前往查令十字街84号朝圣。无论查令十字街84号是否远去,也不论是否实地前去朝圣,它永在好书者的心底世界里最温柔的地方。从这一点来看,查令十字街84号最是温柔。
今夜台风“卡努”吹,窗外是满满地狂风呼啸,不断地横雨滴滴答答响·····愿世界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