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类似空椅子的治疗法中,有一个环节,是坐在代表着对方的凳子上说出这么一句话,以空椅子的对象是妈妈为例,当个案坐到代表着妈妈角色的凳子上时,在述说的最后要说道:“我允许你做你自己,也允许妈妈做妈妈。”
听上去,这是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啊。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说出这句话非常容易,但说出口,和潜意识里真正认同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而当你没有做到身心一致地认同这句话时,也就代表着,你并不能完全接受对方的一切行为,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矛盾。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再怎么心心相惜的两个人,都会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不论是亲人、爱人、朋友还是同学同事,生活中总会产生一些或大或小的小摩擦。而这些摩擦中,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无法接受别人做他们自己,我们总是希望对方能够按照我们的想法来行动,而一旦事与愿违,便有了争吵和矛盾。
不是说只有大到涉及三观的事情才值得一提,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已经足够我们来练习这个心境了。比如,爸爸妈妈想让你考的专业和自己想的不同,想让你赶快结婚而你又不想将就,再微小些,如身边那个人没有记住一些纪念日,或者挤牙膏的方式你受不了,或者吃饭总是会吧唧嘴等等此类生活的小事,都会让你忍不住说上两句,想着一定要改掉对方这个“臭毛病”。是啊,如果所有的事情都随我们的愿该多好,可惜的是,从来没有千人一面,每个人都是那么独特,也是那么不想被改变。
有次帮朋友做这个练习,因为和妈妈的矛盾让母女关系太过紧张,彼此时常冷战或者吵架。在练习中,当她做到妈妈的位子上“成为”妈妈的角色时,泪如雨下,即使说出了很多话,却依然说不出那句“我允许你做你自己,也允许妈妈做妈妈。”潜意识方面她无法认同这个观点,自然就无法身心合一地做出这样的行动,即使她希望和妈妈改善关系,却依然没有发现自己只是想要以改变对方的形式来改善,而非接纳对方。可想要改变自己就如此有难度,想要改变对方,便是难上加难。
当我们和对方有了芥蒂之后,与其立马想要去改变对方,还不如先冷静下来想想对方是什么样的想法。有一次因为一个心结,便用了空椅子的方法进行疗愈,当自己成为了对方的角色,连呼吸都莫名变得与对方那么相似,也是坐在对方的角度,才发现坐在对面的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状态,这种状态又直接影响到了对方的态度。所以当与别人意见不同时,先学会从自己的角色中抽离,多一个角度,看看是否真的值得计较。
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有个妹子感慨为何分手没多久的前男友可以那么快就和别人晒幸福,并为此辗转反侧暗自神伤。或许,当初分开有千般苦衷,即使断了联系,内心里也是情难决,可即便思郎恨郎郎不知,往事也已成空。如果对方觉得还有可能,见你如此幽幽,定会再来寻你。如若他再没了音讯,就想想既然选择了分开,就接受一个非亲非故的人应有的样子,诸如他不再问候你,他开始去逗乐别人。你之所以觉得伤感,不过是内心里还有所期待,还想着让对方去做些什么,然而当这念头出现的那刻,必然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因为,你不想采取什么行动却总想改变些、控制些什么,无法接受对方原本的样子,无法接受那些既定的事实。当幻想与现实对比,便是一寸相思一寸灰,只灼得自己满心的伤痕。
所以说,在争执中、在痛苦中,当自己因为对方的一些行为而耿耿于怀时,不妨试着抽离出来,站在对方的视角,或者第三者的视角看看自己现在的样子,允许别人做别人。当然,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总想改变或者控制,累的终究是自己,最轻松的莫过于,接纳别人应有的样子和做好并接纳自己。当然这份允许并不是允许肆意的伤害,那是让我们彼此做最轻松自在的自己,因为懂得珍惜的人,自然不舍得伤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