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五明佛学院,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东南方约20公里处,海拔4000米。
在重重的群山环绕之中,不计其数的绛红色小木屋,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像搭积木一般依山而建,密密麻麻地铺满了四面的山坡。木屋的空间很小,一般只有几平方米,仅够一个人打坐与睡觉。屋与屋之间,挨挨挤挤,只有狭窄的小路相连。它们都是由修行的人自己出钱,自己动手搭建的。
红色的经幡,红色的木屋,红色的僧袍在这里汇聚成红色的海洋,目之所及,是漫山遍野瑰丽的红色。
当我再次见到那片红色的海洋,心里少了前次见面时的震撼与激动,多了些对虔诚的理解与敬畏。
进出佛学院的道路已经修好,公交车3元的票价与之前相同,行车路线却远了许多。公交车成功地避开了僧人聚居区,绕着圈儿从外围一直开到最高处的坛城。
学院的坛城是全山最为殊胜的地方,它建在喇荣沟北侧山脊上一个凹下去的地方,是一座三层多边形的建筑,顶层托举着一个四边形的佛殿。
金碧辉煌的坛城,在一片红色中尤为瞩目,它承载着人们虔诚的信仰,巍巍矗立在碧野苍穹间。坛城的梵文的意思是按佛教密宗仪规进行某种祭供活动的道场,平时是人们转经的场所。
站在高坡上,整个佛学院尽眼底,以坛城为界,左侧为扎巴修行区,右侧为觉姆的修行区。
佛学院的修行制度很严格。扎巴与觉姆分别在不同的区域学佛与居住,即便转是亲兄妹,也不允许跨越界限,随意联系。
在藏区,转经,是最便捷的修行。他们深信,转经会减轻所有的痛苦与不幸,解脱轮回之苦,每转动一次经筒,相当于诵读了一次经文。古大德说:“如果转经轮里面有一万个观音心咒,那么转一圈,就有相当于念了一万遍的功德。”据说如果你有什么疾病,在这里转上一百圈就能好,如果你有什么想要达成的心愿,多转几次经筒,愿望就会实现。
我加入到转经轮的队伍里,绕着坛城转完一圈儿,然后穿过一片松林,到达觉姆们居住地最高处的一处山顶平台。平台还正在建设中,站在上面,整个色达佛学院尽收眼底。
在这个连呼吸都充斥着满满的信仰气息的地方,看着那些身披绛红色僧袍,低着头戴着口罩,在身边来来往往的僧人们,即使你不是佛教徒,也会被这里处处散发出来的虔诚所感染,忘却了生活的艰辛,抛却了俗世的烦扰,没有恐惧、没有烦恼、没有忧郁,只有面对生与死、得与失时宠辱不惊的淡定与从容。也许,你也会在某一时刻豁然开朗,遇到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己。
经过几年的消防改造效果显著:那些见缝插针随意搭建的红色小木屋稀疏了不少,从沟底向山坡呈放射状修起的若干条橘黄色木栈道,还散发着淡淡的油漆味儿。
改造后的住居区布局更加整齐有序。我却总感觉好像少了些什么。
下山路靠近出口的一侧,建起了一片颇具现代气息的红楼,一个年轻的觉姆,背着两块一米来长,半尺多宽的木板从我眼前经过,我刚想走过去搭讪,她警惕地看了我一眼,加快脚步匆匆走了,剩下一脸错愕的我愣愣地呆在原地。
一个小男孩儿站在离这里不远的路上,红色的长长的喇嘛服一直拖到脚后跟,他目光定定地看着我,我剥开一颗巧克力士力架,想要递给他,他瞟了我一眼,大概以为我要给他照相,用长袖子遮起脸,撒腿跑了。
我感到不安。面对外界无处不在的繁华、喧嚣和纷扰,这些还未成熟的心灵,何以在梵音袅袅中寻求安宁,又该如何对诱惑加以释然?
这里有这么多与我们不同的人,坚守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无关繁华,只关信仰。
他们,有饱经沧桑的老者,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有面容娇好的少女,也有稚气未脱的孩童。他们或穿梭于经堂、或行走于街头,或逗留于的禅房间,他们表情豁达,举止淡泊,安之若素。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漂泊,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修行,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我想起南怀瑾先生说过的一段话:
修行,总会让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隐士,幕天席地,禅坐、行脚,苦苦思考宇宙众生的意义。然而修行的定义绝非如此狭隘,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修行,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
在这个时代,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热爱和恪守,不也是修行的方式吗?
心若单纯,世界又怎会不澄清?
注:“五明”就是五门学科,概括了工巧明(工艺学)、声明(语言学)、医方明(医学)、因明(逻辑学)和内明(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