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贾诩是东汉末年到三国初年著名的谋士,易中天曾说过他三国中最聪明的人。
贾诩很懂心理学,如果活到现在,肯定是顶级情商研究专家。
早年间,他在命悬一线的时候,曾借助心理战,用三句话扭转乾坤,成功地救了自己。
那年,贾诩辞官回家养病。途中遇到几个老乡,就跟他们结伴而行,顺便四处旅游散心。
结果到了汧地,他们意外地遇到了一群人,不少人顿时大惊失色,完全hold不住了。
到底是什么人有如此神奇魔力,让大家胆战心惊?没错,正是恶名昭著的氐人。
为什么说他们恶名昭著?氐人是游牧民族,南下唯一的目的就是抢掠财富。他们的绩效考核方案非常简单有效——谁抢来的归谁,因此,培养了一大批猛人,个个出手不凡,不见兔子不撒鹰。碰到他们就好比见到“鬼见愁”。
贾诩很懂心理学,他很镇定。强盗就是来抢东西的,至少不能让他们失望。
他提醒同伴保持放松。对待劫匪,首先要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千万不要显示出唯唯诺诺的样子。你心理上有变化,对手一定会察觉。重中之重,一定要稳住他们,一定要稳住他们,一定要稳住他们,千万不要说自己没钱。
对贾诩的话,同行的人不以为然。你小子说的倒轻松,谁敢忽悠,惹恼了强盗咋办?
在提审中,氐人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有钱吗?
木有,请饶命。
轮到贾诩了,他只说了三句话。就靠这三句话,他成为唯一从氐人手中逃出来的人,而其他人呢,都被劫匪杀了,惨极了。
第一句:“我是段公的外孙”
为什么是段公?贾诩把他抬出来是有原因的。段公就是太尉段颎,曾经任西部边将。在氐人的朋友圈里,段颎威名显赫,很有震慑力。你要说你是皇帝的亲戚也可以,关键是氐人不认识。
其实,贾诩跟段公没半毛钱的关系,那有什么关系呢?谁能证实呢,稳住最要紧。
看到氐人被唬住了,贾诩说了第二句话:“你们别伤害我”
这句话有很深的道,有点跟对方商量的意思。我的亲戚虽然很牛逼,但我依然尊重那你们,兄弟高抬贵手,帮个忙吧。
随后,贾诩抛出了第三句话:“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
注意,这才是重点中的重点。贾诩的意思,把我杀了,你们啥也得不到。不就要钱财吗?这些我家都有。办法简单,给我家写封信,让我家多拿点钱来赎人,咱们双赢,皆大欢喜。
贾诩的这三句话,句句精彩,句句精准。妙就妙在始终跟对方在一个频道上,双方沟通起来没有障碍,无比顺畅。
氐人一盘算,贾诩说得很在理,就把他放了,并且还送给他一些盘缠。
即便是骗人,也得骗得高明些,不能留破绽。
就这样,贾诩成功地运用心理学的引导方法,循循诱导,步步深入,最后终于虎口脱险。
二
无独有偶,历史上曾经有个皇帝,也是玩转心理学的高手。他曾用三句话扭转乾坤,开启了改革的希望之门,他的光荣事迹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
他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完全掌握朝政后,国家局势非常困难,如果不来一场重大改革,势必举步维艰。
他最想做的大事就是迁都,将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而迁都真正目的进行重大改革,全盘汉化。
最想做的事往往就是最难做的事。
改革必然会有阻力,谁都愿意留在自己的舒适区。拓跋宏深知,如果贸然提议迁都洛阳,必然会遭到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
即使你是手握重权的皇帝,做事也要讲究套路,要有智慧。不经过深思熟虑,绝不要盲目出招。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好戏,他一人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而其他人则被他蒙在了鼓里。
一天,他紧急召集群臣,会议形成一致决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南伐萧齐。由于事关重大,他要求所有重臣都随同他一道出征。
要出征,总得有舆论支持,孝文帝命人占卜南伐吉凶,结果卜得一个“革”卦。自然是吉签,老天爷都支持。
他亲率30万步兵、骑兵浩浩荡荡地从平城出发。说来也巧,从军队开拔那天起,就一直下着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大军经过艰难跋涉,行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洛阳。
疲惫之军还未得到修整,拓跋宏就下达了出发命令。一方面天气如此恶劣,另一方面,众人歇下来喘口气的念想顿时化作了泡影。眼看局面就要不可收拾,在一群资深大臣的带领下,众人齐刷刷跪在拓跋宏面前,请求不要再前进了。
高潮来了,拓跋宏一副壮志未酬的样子,随后,他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我们半途而废会被后人笑话。”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出来了,一定要有所为。为后面的行动打下伏笔。
第二句:“要么继续南征?”
众人当然不愿意,他们不想离家,更不想南征打仗。完全摸透了人们的心思。
第三句:“不然就迁都洛阳?”
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往往出于本能的趋利心理,会在两个或者多个选择中选择有利的选项。
听到皇帝如此说,绝大多数人都懵圈了。事情既然到了这个地步,如果继续南征,可能生死未卜,而迁都洛阳则是眼前相对合适的决定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一致同意迁都。
原本注定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能进行的改革,拓跋宏借助苦情剧拉开了序幕。他以退为进,引导人们用比较法进行权衡选择,成功地实现了预设的目标。
用三句话就能力挽狂澜,是不是很燃?看来,玩转心理学,谁都有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