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会学家Shalom H schwartz,在研究中发现两种价值完全不同的人。
一种人倾向于穷尽所有可能的选项,只为从中挑选出那个唯一的最好的选择,他将这类人命名为“最佳选择者”;而另一种人只是找到差不多好的那个选择,就完成了,满足了,他们叫做“知足者”。
最佳选择者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选择,而且做出来的选择看起来要比那些知足常乐者很快做出的选择要好得多。然而悲催的是,他们反而会对自己的选择不甚满意。
更悲催的是,总体而言,与知足者相比,最佳选择者过得更不幸福,心态更悲观、自卑,生活满意度更低,并且更容易抑郁、后悔和自责。
大量心理学研究已证实,完美主义心态导致抑郁和焦虑,降低生活质量。这种消极影响如此严重,以至于完美主义已被作为抑郁症状的一部分,并成为造成抑郁自杀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
所有这些发现无不戳中完美主义者的痛点。他们急需要做的,是改变对出错这件事的态度。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Ellen Langer曾做了一项研究,探索对出错的开放态度如何影响公众演讲焦虑,实验将参与者随机分成三组,让他们做演讲:
A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不好的”(完美主义);B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难免的”(自我原谅);C组参与者被告知“请在演讲中出一个错误,而且还可以出更多意外错误”(好奇开放)。结果,C组参与者在演讲中感到最舒服,最不焦虑,并且得到了观众的最高评分。
之所以如此,正因为这组参与者已经把完美的自我抛在了脑后,只是专注地去表达,好奇地去探索这次经历所带来的可能性。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实验,它很好地表明,出错并非是我们躲之不及的丑事,一旦错误发生,我们也不是只能以自我安慰来应对;出错还可以是值得鼓励和庆祝的,它甚至能让人表现得更加出色。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Carol Dweck提出发展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的区别,并在实验中证明了前者的重要性。
她的研究发现,仅仅是分别表扬学生“聪明”(固定性思维)和“努力”(发展性思维),就可以让本来学习成绩相同的学生在随后的实验中产生差异。
被表扬“聪明”的孩子成绩下降了20%,而被表扬“努力”的孩子成绩提升了30%。因为,那些“聪明”的孩子学到的是把出错灾难化,而那些“努力”的孩子学到的则是要从错误中进步。
明天又要开始打辩论赛,这一次我一次尝试打四辩,可是总是怕自己在总结陈词的时候发音不标准或者说错话,在一遍遍深挖这个话题的过程中,我自己彻底改变了对于出错的态度,也从深度的焦虑中走了出来。也许正如没有人会在乎你把电线杆底座擦得有多亮,也不会有人真的记得你出错的时候有多丢脸。不妨take it easy,接着往下,就像没有人会在意,自己也无须那么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