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4
地址:昆明 大溪地
第一部分老T选取了四位水星计划团成员的备忘一一踩点式的进行指导,小结几点:1、每堂课主题下的副标题。 2、图文并茂 3、对于课堂知识的来龙去脉的交代 4、场上分享案例的场景交代 5、引用知识点请标志出处。6、用此与观点专业性的训练 7、避免概念的堆积 8、避免野蛮分析 9、避免断章取义与片面的自我体验
在解读四位成员的备忘时,我也在思考,备忘录到底是什么?一堂课结束以后为什么要写备忘?作为一名水星团队成员备忘录又意味着什么?与个人日记有什么不同?在场景与语境中的用词与个人体验的边界把握,在课堂知识中的思考与拓展,一定是更广阔与更丰富的,我写的备忘更偏向是备忘自己,课堂知识的笔记梳理显得比较生硬,缺少了与他人链接的切口(缺少了在这个平台上和大家一起交流与分享接口)对我而言备忘录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是一种自我梳理,修复,长见识的路径链接,检验着自己一堂课听到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同时也考验着应用性对接的能力,是否能将学到的知识准确的转化应用在工作、生活与建立关系中。
顺着课堂知识的梳理课堂:
一:【因育儿技巧上的失败造成的焦虑的三种形式 P169】
@未整合演变成整体感的瓦解
@缺乏精神对身体的关联性,演变成失去自我感
@意识的重心从核心转移到边缘,从个体转移到到养育技巧的感觉。
书中紧接着提到:他提到他十年前因此成名的评论:“没有所谓一婴儿这回事。”(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by),并将它进一步更新。“在客体关系之前的情况是这样的:构成单元的不是个体,而是环境一个体之组合。存有的重心不是从个体出发。”育儿技巧(在此脉络下,他认为“技巧”一词是安娜·弗洛伊德所有)设定了个体以单元浮现的背景。论文结尾强调一种自发性的、为人所忽略的发展失败,那是一场灾难:“当育儿技巧失败时婴儿会觉得焦虑,这是正常的。但是,婴儿在生命初期,会进入到一种未整合的状态,或是与身体失去接触,或是转换成承接物而非内容,失去疼痛感有一种情况是,忧惧的是疯狂,也就是说,是一种缺乏焦虑的害怕,而焦虑的内容是退行到未整合的状态,退行到身体里缺乏活着的感觉等(译按:害怕缺乏对这些状态的焦虑)。所害怕的是将会没有焦虑,也就是说,将会退行,而这一退行可能再也无法恢复。”他继续道:“歇斯底里思者(通俗说法)的分析乃是对疯狂的分析( analysis of the madness),病人忧惧着这种疯狂,但若无新的育儿方法在分析中的育儿术胜过病人在婴儿期所接受的这种疯狂是达不到的。但是,请注意,分析必须也的确会带领病人进入疯狂,虽然诊断仍旧是精神官能症,而非精神病。”
温妮克特的理论专业性的诠释读下来能理解却不好解释,用一个我觉得比较普遍的现象来理解诱发儿童患上焦虑症的原因:
一、爸爸妈妈太苛求,对儿童做的任何事情,总是表示不够满意,反复提出要求做得更好一些,而这些高标准的要求常常超过儿童的实际能力,儿童逐渐对自己也觉得不满意,对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要求出现焦虑反应。
二、爸爸妈妈对儿童过度地放纵,也可导致焦虑症。没有一定的限制,儿童常常不知道他们活动自由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外界环境对他们的行为没有什么要求,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努力去提高,也会出现焦虑情绪。
三、爸爸妈妈视子女为自己的“知心人”,并向他诉说许多家中的经济问题、婚姻问题等,而一个年幼的儿童是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的,在这种矛盾重重的处境下,儿童容易患上焦虑症。
四、儿童面对经常或强烈地遭到惩罚。因为惩罚常常是受到其他人的否定或排斥,使儿童感到害怕,当他不能完成预期的任务时,对将要受到的惩罚会感到十分焦虑。
还有很多是: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
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造成孩子的焦虑。
二:【进入书的第二部分:退行1953-1954】
度过了战后窘迫的阶段、个人知识领域上的混乱期,以及冠状动脉的危险期,温尼科特康体重健,而且在分析师圈中的能见度变高。他欣然接受作为局外人的身份。得来不易的信仰,让他在同时代大多数的分析师中茕然然独立。在临床上他坚信,某些病人所需的分析情境,需要退行至依赖状态才得以成立,而进入新形态的治疗联结。引领他至此的,是他个人生命史、天赋秉性及积累的经验。他恍如当代泰斗,激发着鲜活的思考。
20世纪50年代,随着温尼科特为专业人士与寻常老百姓所写的文章之出版,英国的读者群开始认识他那出色、深人、独特的才华。而且,渐渐地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也开始熟悉起他的作品。他对无意识与意识层面的人类困境都同样关注。虽然其关注的焦点清晰,但他并不会武断地声明万事皆笃定。相反地,他的作品中总带着一种“此处所述尚未完成”的味道。一段看似轻松的省思文字后,经常会立刻接着一段围绕着主题的重要洞察、对未知领域的深度探索。经由这些工作,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事业“蒸蒸日上”。
这段时期,他的写作愈来愈能捕捉人类经验各种纯真又复杂的惊奇之处这种能力源于他深人研究生命最早阶段,这当然是来自他和儿童及成人病的工作,以及他自己作为病人的自我分析。他的自我分析似乎从未停止过;他为他人福祉的努力呼应了他为自己的努力。一系列紧密相关的概念,构成了他在50与60年代的大跃进。这些包括:
@这个时期的核心概念:退行至依赖状态
@特定处理技巧
@自发示意
@真我和假我
@客体使用
@将父亲作为第一个完整客体
三:【假我P190】
在他先进的婴儿发展理论中,与成人心理学息息相关的众多主题之便是真我的概念。一直要到1960年的一篇文章,它才成为独立的主题,但在这段战后时期,便已可见其根源。首先,是假我在子宫里发展(1949年《分娩记忆》一文),之后是在一个屈从的基础上的假我(1949年《心智与身心之关系》一文),最后在1950年论攻击的论文中发展得更完整。真我是其理论中的一个关键点,用以描述个体最本质性、最纯净、被留存下来的那一面,类似灵魂般最浓缩、最饱和的真实存在。随着“退行文的进展,他愈来愈强调真假自我,昭示了导致他在1960与1962至1963年的论文中,直接处理这个议题的思考方向。
@假我的发展是最成功的防御结构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卫核心的真我,而假我的存在会产生无用感(温尼科特将儿童人格发展的结构分为真我与假我。真我与假我发展自生命早期最初的母婴关系。当婴儿的需要被积极满足,他便能发展出真我。真我包含每个人独特的、原创性的部分,也与身体的活力联系在一起,只有真我才有真实感。假我则在婴儿对环境的顺从中形成。如果母亲不能敏感地对婴儿的需求做出反应,婴儿就必须被迫顺从以求生存。温尼科特认为,假我具有三种功能:通过服从环境的要求而掩藏和保护真我,照料母亲,替代环境所没有提供的保护功能。假我和真我之间需要平衡,在现实环境中不能完全没有假我的存在,因为人必须适应制度、法规、人际礼仪和禁忌等,因而健康的假我是需要的。然而,如果走向虚假极端,又会完全失去真我,所以真我与假我之间的互换必须巧妙且得当。)
何霖提问:如何区别虚假自体与真实自体?
T解答分两个阶段:
1、当还是孩子的时候,要看那个孩子有没有足够的好奇心,乐趣和行动的贯彻力。
(为你的乐趣贯彻行动力,形成路径的建构)
作为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意志力?父母的意志力一定要完成变奏力,孩子才会有多元化,而不是武断的掐断孩子的乐趣。
2、孩子的假我是在与社会化的链接中完成的,而做作业是社会性的动作,完成与学校与老师之间社会化的链接
@在职场中:假我就是每个人的“天花板”,当你看到他的“天花板”的时候,你对他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客观,不会有情绪的带入。
@在家庭中相反最容易出现的是:真我,假我是很难出现的
原始的真我:攻击性,假我,私欲性
成熟的真我:他知道他与世界的边界,他能在边界上有效的呵护彼此的空间,力量就建构起来了,要有足够主体力量来支持这个边界与空间。
四:【传记式自我观察中的主体】
案例分享:
这个案例做到第二次,主体是什么样的?
@ZH.L'S
@躁郁症
@攻击与能量的紊乱
@母亲-我-孩子:情绪不稳定形成的能量路径的障碍
@一年的心理咨询的后果与攻击处理的能力
@自我观察的能力(看心理代谢产物)
@超我与“无能的丈夫”
@不能表达的痛苦形成的虚假自体与真实自己的癫狂。
@退行与原始的需要
案例分享:一位燥郁症的女性,每天想着如何死法,想出5种自杀的方式:1、被浴霸电死,把浴霸砸烂,漏电爆了触死 2、骑电动车被撞死 3、跳楼等在第二次治疗以后打消了死的念头,她说:讲完后我一点都不想死了,原因是:以前想死的这个念头她从来不敢表达出真实的想法,然而在职业中,领导很赏识她,称她为小专家,同事们也都很喜欢她,因为她积极乐观,但是她心理很明白以前的积极阳光演不下去了,她每次都会悄悄跑厕所哭,直到后来抑制不住在办公室就哭了。
咨询师:你有真心朋友吗?
来访者:有两个,其中一个朋友有一天对她说: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她很恐惧
(分析评估:在关系中形成的幻想)
咨询师:你会讲你的真实体验吗?
来访者:不会讲,因为讲了别人就不跟我玩了
分析缘由与路径:
为什么要自杀?是因为内心能量越强大导致越紊乱,把紊乱的能量指向自己。
无法释放情绪的路径:咬人,咬老公,咬孩子屁股
在这次治疗之前有过长达一年的心理咨询,过去一年是有效的,因为咨询师带你看自传式的观察(心理治疗:第一步看到心理的代谢物,并清理心理的代谢产物)这为她打下了自我意识启蒙的基础,然而很多治疗师不能做能量路径的建构。
观察夫妻关系:一个不顾一切去照顾她的丈夫,在她眼里是无能的
咨询师反问:是他不承担?还是你太强势?(理想化被破坏了,缺乏安全感,信任感,在关系中的表演是在防御与保护自己,她在自己虚假自体状况里面)
巨大的愤怒,所形成的破坏力:不能表达自己的痛苦,真实的自体就是疯癫的状态,真实的情绪是表达出来而不是转化出来。有一次在食堂打饭,有人插队,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想要过去打他,还好因为在排队的过程中,食堂的饭卖完了,队伍也解散了,而未实施成功,后来选择再也不去食堂吃饭了(现实检验能力出来了)
治疗师反馈:你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来访者:为什么在治疗中是个可爱的人呢?
讨厌自己三个角色:
1、讨厌工作积极乐观的人
2、讨厌家长中大姐大
3、讨厌别人说我可爱,都35岁了,可爱意味着幼稚(现实中为什么显示出可爱?意味着隐形的退行与原始的需要)
治疗进程:随着治疗关系越来越深入,“原始需要”的扭力慢慢会在咨询的过程中出来,一开始她在跟你虚假自体的建构,后面慢慢的在原始中的真我出来了,这时特别考验治疗师的自体水平与情感发育水平,但也是这时候治疗的深水区人格修复开刚刚开始。
五:【退行P178】
@当来访者希望重新捕捉过去造成发展中早期经验,退行就发生了
@这种早期经验,会造成失去攻击性能量值运用能力的惨痛下场(引入案例:那些为什么我们治疗中发现我们的力量不够了呢?实际上不是力量不够,而是那些早期经验中的无能感出来了,这个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我的一个最近案例中就出现了无能感扭转爆发一种疯狂L/H的案例)
@找回这种能量以彰显自己,是他个人生长着一段长期的抗战史
(因为这些能量会被无能感一点点的消解)
精神分析治疗:提供安全的、便于退行的环境和气氛。不仅仅是指治疗室硬件条件,更多的指的是治疗师的人格所散发出来的场,让病人觉得足够的安全,没有隐性的攻击性,来访者即可以退行到比较早年的状态,作为一种重新体验那些发生在早期环境失败之时未能好好体验的创伤。分析情境提供了病人得以(或许是第一次)体验到抱持性环境的机会。该抱持促使来访者发现他无意识的愿望,即原始创伤可以被体验并得以被处理。这样的体验反过来将使来访者当退行至依赖状态的时候,有机会开始发现真实的自体。
六:【自我供养与习得性无助179】
@持续的无意识的攻击
@一旦这个人经受的住这些攻击,他变得有用了—能够为主体的生命贡献新的东西
@将从自身投射出来的或者是被认为已投身出去的纳入(接纳你的不完美,接纳你对自己的接纳、进行自我供养),是一种自我供养,真正新的东西,
能滋养个人成长的新鲜情绪(用不同路径去建立,你的每一幅画都是新鲜的情绪)与心理经验(你的认知就会发生了变化)现实通过承受持续攻击并能不被击倒而获得强度。
简单的课堂笔记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