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半夜十二点接到小予电话,哭着数落着老公的种种。事情起因就是半夜家里粘鼠板粘了一只老鼠,老鼠被困住后就不停地发出尖叫,可小予最害怕的就是老鼠,听着老鼠凄厉的尖叫小予整个人都快奔溃了,再叫邻居来帮忙处理又实在拉不下来脸,因为之前已经在半夜叫过邻居男主人至少三次帮她处理老鼠。崩溃中的她给常年在外地的老公打了一个电话,听听他的声音能给自己一丝心里安慰也好。谁知电话拨通后老公正在酒桌上指点江山,听到小予说家里有老鼠后就用那酒精麻醉了的舌头冲她吼道:“你TMD能干啥?一个破老鼠就给老子打电话,你给我滚,你这个垃圾!”小予听完直接摔了电话。
电话里,小予不停地问我,为什么?家里的一切大小事物全是我在操心,常年在外地工作,孩子我一个人带大,公公婆婆嫌我生的是女孩一点儿忙都没有帮,工资每月就那么点儿,还没有我假期出去讲几次课挣得多。经常喝醉酒在家乱扔东西、打人,现在就因为扰了他的酒兴,他就说我是垃圾?!!!到底谁是垃圾???!!!我做了这么多,我为他付出了这么多,我成了垃圾???
一边是老鼠绵延不断的尖叫,一边又是老公喷着酒精的咒骂。小予哭着问我她到底是为了什么?为家庭付出了这么多,换来的却是“垃圾”这个评价?!我安慰她说:“他不是喝醉了嘛”,“酒后吐真言啊!”。我何尝不知酒后吐真言啊,喝醉了只是最苍白无力的借口。
小予反反复复给我哭诉着被说成是“垃圾”的委屈,我却想起了小予那一幅幅精美的花艺作品。小予我们当地的花艺学校的老师,市里面花店的花艺师有一半是她的学生,她也是全国花艺评审委员会里我省唯一的评委,假期邀请她出去讲课的学校络绎不绝。女儿在她的感染下也是多才多艺,手工、舞蹈、钢琴,样样在同龄人中都是佼佼者。听着她的哭诉,我立刻让她照镜子看看现在的自己,看完后又让她看看暑假时她在全国花艺大赛时当评委时学生给她拍的照片。待她平静下来时,我问她:
“发现区别没?”
“这个我也发现了,我在花旁边比在家看起来好看多了。”
“是什么原因你知道吗”
“在家他总是否定我,说我笨,说我丑,说我是垃圾,说我干啥都不行”
“那在花的旁边呢?你为什么看起来那么光彩?”
“我是我专业的专家啊!”
“你在花旁边是自信且放松的,而在家里却是一个小心翼翼乞讨认同的可怜虫!”
2
生活中我们和爱人的争吵很多是因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对方的认同,问对方讨要认可时又碰了一鼻子灰,这时候失望与自我否定就成了扎在心中的肉刺,潜意识里的你:“我做了这么多→他/她必须感谢我→没有感谢→我太差了”,但人对自己都是有保护的,这时候出于对自我的保护,意识层面不会让你对自己直接做出否定,而是做些伪装:“我做了这么多→你否定我→你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你没有良心→我恨你”。我们都没意识到我们希望得到对方对自己付出的褒奖才是我们当初为他/她做这一切的初衷。说的通透些就是: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就该肯定我!当对方没有给予你肯定后,失望、憎恨成了你情绪的主导,而其背后所投射的就是你对自己的否定。他/她成了你否定自己的原因。啰嗦了这么多,总结一句话就是:我生气、失望、郁闷都是因为你让我否定了自己!
3
心理学中有个重要的概念是“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个概念很多时候都用在父母对子女身上,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没有任何价值条件的:无论你是谁你干了什么,我都是爱你的!可现实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你考了第一,我才会爱你”,“你给我做了家务,我才爱你”。而在这种有条件的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把自己的自我认同建立在别人认同的条件上:“你说我好,我才是好的。”
在夫妻关系中,这种有条件的爱就变成了,“我为你做饭洗衣带孩子,你必须认同我,我才认为我是好的”。从道德层面来说,一个人为家庭的付出,另一方应该做出肯定并表示感谢。但从心理学层面来说,我付出是我自愿的,我的价值也是我自己赋予自己的,而你的认同与否与我的价值无关。为什么在专业领域像神采飞扬的花仙子的小予回到家却变成了灰头土脸的可怜虫?她不停地想要付出的对象来认同她,这样她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可当对方一句醉话:“你是垃圾”她就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
我问小予如果现在有个花艺师告诉她:“‘你的作品是个垃圾’,你会伤心难过或是愤怒吗?”
小予不假思索的说:“不会,我因为我知道我的作品是最棒的!他说得什么对我毫无意义”
“那为什么你老公的一句‘你是个垃圾’让你这么愤怒呢?”
“他不能这么说我啊!我为他付出这么多!”
“那你也付出很多插了这束花,别人说你的作品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生气呢?你也付出很多啊!”
“我明白了,我的价值是我自己来评价的,和他没有关系!”
小予总算平复心情睡下了,我也套用一句经典的诗句送给所有觉得失落和愤怒的妻子或丈夫们:“你赞美或是不赞美,我的付出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的价值不需要你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