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学教育课题组专家:翁亦奇
分享人:泽泽妈
孩子要不要听话?你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吗?
很多文章中都提到孩子应该要有主见,一个“乖”字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乖,就是听话。一个很乖,很听话的孩子会成为一个人才吗?不会。因为他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如果国家要发展,人类要进步,我们需要有超强的创新精神。
让我们来认识两种顶尖的思维:
1. 创新型思维:你没有想到的,我再加进去。如,凳子有四只脚,能不能有两只脚,一只脚的凳子,有没有脚的凳子吗?
2. 批判型思维:明明是对的,我却说一定是不对的。孩子对着干有时候是对的,凭什么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这个问题呢?你的孩子具备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不要太乖,孩子不一定要顺从别人的想法。
比如:天很热,孩子非要穿很漂亮厚大衣出去。她妈妈说,这是冬天的衣服,这样穿热死了!她就要穿。“穿衣服是你自己的事情”,爸爸说。最后她还是穿了出去,但是回来就脱掉了。这就是孩子要不要听话的实例。她可以不脱厚大衣,她做过了一次,再脱。这就是体验过了。体验过了,才更有感觉,孩子更能深刻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
注意不要用指令性的语言教孩子。“这个你不能动!”“你去拿这个!”……为什么这个不能动?为什么要去拿那个?让孩子“体验式成长”就要少用指令式语言,多用启发式语言。如问他的时候可以这样表达,“你为什么不坐在这里啊,不坐在那里啊?你觉得坐在哪里好?”
比如:女儿画画,12点不睡觉,她说要画完,用画画来纪念一个人物。这时应该叫她睡吗?这是很多妈妈纠结的问题。妈妈一般都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但是迟一点睡觉有什么关系?往往这时候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做决定的。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抱有强大的热情时,他是不会觉得累的,很多艺术家都是这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苦一点,那也只是身体上的累。大一点的孩子兴趣所在,叫动机,毅力。这是心理能量。对什么事有了欲望就想去做,即“起心动念”。
如果你的孩子就是写作业很慢!因为他根本不是为自己而学,而是为家长为老师而学,没有足够的动机。告诉你的孩子,为什么去读书?大孩子懂事了,应该和他多沟通,多关注他的心里状态,一旦有动机了,就要给他持续的动力,一直做下去。
很多事情,让孩子自己说了算,不用听家长的,不然,他就会形成依赖。而家长会形成控制,控制的时候越多,表面上好像听你的,直到有一天,他会和你对着干,真的形成对抗,因为总有一天他会长大的。放养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意愿,能够培养孩子自信,勇敢尝试。这不是不听话,而是有主见。
一、什么样的话孩子必须听?
根据“三不伤害原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1. 制止伤害自己的行为(当孩子不知道危险,关乎安全),让他听话。如:有个插头,要去玩;爬高处,然后要跳下来,这种危险行为。
2. 不伤害别人的行为,即打别人,攻击性行为。翁老师对打架的看法是,现在的孩子们,几乎没有机会打架,当孩子们说着说着吵起来了,刚有一个孩子出手,另一个还没还手,老师来了,妈妈来了,立马给拉开了。其实可以适当的让孩子打架。为什么现在有小的敢打大的孩子这种情况呢?而大的会木木的呢?原因是,小的在打他的时候,他妈妈会立刻将他保护起来。大孩子呢,一度被灌输要做个乖孩子,爸爸一直教他不要打架。如果按照自然规律,大的放开打,小的肯定输。赢了会觉得很厉害,你不要打我了!大的有优越感。小的还没学会打架,就知道打不过,不能打。在不伤害双方的情况下,没有头破血流,让他们打,又有什么关系?大的动手教训一下,小的以后就不敢了。如果妈妈介入保护,这种打架,没有输赢,问题就大了,有很多问题都是他们自己可以解决的。
3. 不要被别人伤害
二、中国的妈妈们是怎么教孩子的?
一生出来,添了个大宝贝,超级爱,有什么东西都可以给他。无条件溺爱,“非常6+1”的照顾模式,集万千宠爱与一身。这时候孩子什么也不懂,为孩子尽心尽责。
1阶段:孩子处于无意识期(1~3周岁)
麻麻招数:宠为孩子尽心尽责,要什么给什么
2阶段:孩子处于自我意识成长期(2~3周岁)
可以说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了。你觉得他是在和你对着干,实际上不是。比如吃饭,他想自己吃,你偏要喂。他想吃豆腐,你偏要喂鸡蛋。这些都不是叛逆,他这是有想法了。渐渐的懂事了,开始不听你的了,你说你的,他做他的。比如你喂他吃饭,他只管玩勺子,说很多次不好用。偏偏说“不”。
麻麻招数:哄,吓,骗,谈条件。
吃饭:“来吃一口吧,你不吃小狗狗过来吃了!这个饭太好吃了!”这叫哄。
睡觉:“大灰狼来啦;坏人来抓你了!玩具不收拾,你爸爸来看见打你了!”(爸爸的坏人形象怎么来的?这样被塑造出来的。)这是吓唬,骗孩子。
你想让孩子看书,写作业,孩子不听怎么办?“把书看完,把作业写完,我给你吃东西,看动画片!”。这是哄,谈判式的奖励,这样的招数用多了,孩子会跟你谈条件。妈妈我作业写完了,是不是可以看动画片了?为什么?因为你以前说过!你谈条件是给自己挖坑,总有一天你会自己跳进去。
再长大一点,心智越来越成熟,你想让他作什么,会越来越难。写作业,幼儿园阶段没有强烈的要求。但请你注意一定要给孩子培养秩序感,让孩子懂得什么时候应该要去遵守秩序,就是说对孩子要有要求。他会跳绳了,会跳了,但你能跳一百个吗?你会穿珠子了,但一分钟你能穿30个吗?我们的爸爸妈妈,总觉得让孩子开开心心就好,没有要求,这种开心对孩子的成长一点用也没有。
维果斯基说,你要让孩子的能力发展出来,这孩子就会越来越厉害,但是一个苹果手一伸就能拿到,这孩子没有能力的锻炼。只有站起来用力跳一下,才能拿到的时候,这个孩子才会越跳越高,这就是潜能开发。但是幼儿园的家长没有要求,不上课没关系,孩子不想看书就不看。
可是到什么时候会有硬性要求了?小学。
3阶段:上小学之后。对孩子能力和心理要求都非常高。但往往我们的幼小衔接做的并不好,这个时候就要求作业一定要写完,不想写也得写,没有办法。
麻麻招数:哄-讲道理-吓-诱惑―逼
几乎所有的妈妈都先讲道理。“你迟点写,早点写,反正都得写,你就写完了再去玩。”孩子不听跑出去玩,还是不写,去看电视了,这时候你会发火。“你赶紧写,不然你爸过来饶不了你!但孩子不听,继续看。他知道这是吓唬他。
再来“软”的。“先写作业,作业写完,给你玩电脑!”他还是不听,继续看电视怎么办?妈妈急的不行,就想打。“再不写,打死你!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子,说了一百遍了,你还不好好读书,以后都不用读了,你去看电视好了!我再也不给你做饭洗衣服了!……”妈妈发飙了。
这就是第4个阶段:逼。
家长这种情绪会级级上升的。一开始把我们的孩子像宝贝一样宠爱,后来像仇人一样打架。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原来是我们的宝贝,现在甚至我们都不愿意去看他。是我们对他不好吗?不是,我们对他很好。
是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一直想用控制的方法去教他,你越想控制他,他就越来越不听话。到最后你说什么他都不听,甚至会恨你。蒙特梭利说过,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生命的纪律就是秩序,但是自律的纪律就是专注,行为的纪律就是顺从,儿童能够遵守这些秩序就形成了规则。
爱而不宠,定而不让,交而不教,带而不代。
爱是有规则的。只要你坚持做了,你的孩子绝对不会坏。
宠――爱
爱而不宠,爱是主动,宠是被动的。
吓――选
不要吓唬他,要给他选择。我九点就关灯,你不写作业明天是准备让老师批评呢?还是早点做完留更多的时间玩?
哄――引导
不作条件交换,和孩子玩游戏就可以了。让孩子推球,但是孩子不喜欢,或者做了一次,第二次就不做了。可以这样做,让他喜欢上这件事,在墙上画一个圈,里面画一个小猪,让孩子打小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可以设定更多的情景,把任务变成游戏。比如:让调皮孩子站着半个小时一动不动的方法,让两个孩子玩木头人游戏,看谁站的久,互相监督。
逼――坚定平和
不要逼孩子,孩子做的很不好的时候,直接制止,坚定平和而不退让。约束孩子的时候,要坚定平和。家长有的受不了这个气,火冒出来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但孩子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孩子没问题,是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没引导好,没教好他,这是我们会感到愧疚的地方,孩子一生下来就像白纸一样,他哪来那么多问题?是因为你总是用成人的方式来约束他的原因,大人最需要培养的能力是耐心,冷静。
三、教孩子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步骤
1. 三周岁,自我意识成长最关键时期,要把对孩子的控制变成引导。放开一点,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把教变成引导,自己的事情自己作,当他还不会的时候去引导他。
2. 六周岁,把引导变成鼓掌。站在旁边为孩子鼓掌,加油。
四、三分钟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
斯宾塞.约翰逊博士的一种教育方式。三分钟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
第一分钟,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感受,分析结果,孩子的错误所导致的后果。
第二分钟:表扬曾经的优点。
第三分钟:设定目标。比如:孩子在学校喜欢别人的玩具,放学把玩具藏在书包里拿回家了。老师打电话问家长,妈妈去问,撒谎还不承认。一般妈妈处理方法:“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你把同学的玩具藏起来还偷偷带回家了?你这么小就会说谎了,你怎么能这样啊?这么小就学会偷东西,以后还了得!养你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用,打死你算了!你说是不是你拿的!说!”(逼孩子承认)
孩子的心理感受:“我知道,我做错了。”被抓住了,真倒霉,下次我会小心点儿的,并且会恨麻麻。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参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分钟:自我表达,分析结果
以“我”开头,说“我”就是表达感受。不能从“你”开始。(“你”就是指责。)
“我觉得我现在很难过,非常非常的难过(孩子心理:为什么我做错了,妈妈会难过?因为我让妈妈难受了?妈妈很爱我啊),我为什么难过?因为你不经过别人的同意就拿了别人的东西,这是小偷的行为,是坏人做的事情,如果你拿的是值钱的东西,警察会抓你坐牢的,而且妈妈现在问你,你还说谎,说谎的孩子是没有人会相信你的,没有人相信你,你以后是没有朋友的,而且我是你的妈妈,如果连我都不相信你了,还有谁会相信你,那怎么办?”(喜欢是人之常情,对于孩子来说,喜欢就拿过来了。有些孩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结果会这么坏。所以要分析后果。)
然后沉默15秒。拍着他的肩膀,眼睛紧紧的盯着看孩子,不说话。有时候不说话比说话更有用。这样会给孩子的压力很大,这样的沉默会让孩子很不舒服(如,“8秒钟拥抱法”,有些好动的孩子,直接抱住他,并且在心里数八秒钟。有的孩子刚开始一秒钟都受不了,不用管,紧紧抱住他,8秒钟。每天都抱一抱,到最后,他甚至愿意抱着你了。这就是心理的沟通。)。往往妈妈们都喜欢啰嗦,但是我们要知道,语言讲的好可以,不好的话,反作用会很大,有时候语言暴力比真正的暴力更能伤害人。
第二分钟:表扬。孩子觉得有压力,难过了。我们要开始说好话。“孩子,虽然我知道你的行为很不对,但是有的孩子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是会犯错的,但妈妈觉得你还是一个好孩子,因为你以前从来没这样做过,你还很喜欢帮助别人,很多人都喜欢你,对吗?这样问他会很舒服,孩子情感上会达到认同,孩子从基本上就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去改正,但不一定知道怎么改。
第三分钟:明确设定目标,目标是永远不要这么做了,我们要教会他怎么去改。
“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不经过别人的允许就拿走别人的东西,能做到吗?如果你真的喜欢,可以问他借。如果他不借,回来跟妈妈讲,妈妈会帮助你的,因为我是你的妈妈,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跟我撒谎,不管你是难过了,不开心了,都可以跟妈妈讲,妈妈会尽力帮助你的。”
再比如:孩子看电视,本来要求一周只能看一次电视,结果看了三次电视。目标是只有周六能看。
参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分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后果
“我很生气,觉得很失望,很难过。知道你这样天天看电视会有什么问题吗?你读书会不好,读书不好会怎么样呢?你的学习就会越来越困难,然后同学会看不起你,老师会不喜欢你,你以后就可能找不到特别好的工作,你只能去做一些辛苦的工作,对不对?读书好就是给你选择的一个好机会,可是你没有选择。这就是你读书不好,爱看电视导致的结果。对吗?”
然后看着他沉默15秒。
第二分钟,表扬。“我觉得你其他方面都很优秀的,跳绳也跳的很好,并且很有爱心(实事求是,不要骗他),你也很喜欢帮助别人,画画也很好,我希望你的读书能做的更好,可以吗?”
第三分钟:设定目标
“妈妈跟你讲过了,一星期只能看一次电视。我觉得你会忍不住,那这样吧,这个星期我给你看三次电视,下个星期给你看两次电视,可以吗?我慢慢帮你戒掉,行吗?”设定目标后,有了目标的孩子才会向正确的行为慢慢靠拢。而不是“我告诉你,下次再也不能看电视了!”,这种话,孩子做不到,那就越教越坏,最后他会放弃。如果问题严重的孩子,此方法可以重复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