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每个人都会有爷爷,只不过有的人见过并且感情很深,有的人却无缘相见。在清欢印象中他的爷爷比其他人的爷爷更带有几分传奇色彩,爷爷就像是非洲酋长,从每逢佳节众多亲朋好友毕恭毕敬的脸上堆满的笑容和带来琳琅满目的礼物上可见一斑。
爷爷有威严但于他很亲,最让他记忆犹新的事情莫过于从小爷爷背着他去赶集的往事。清欢小时候比较瘦弱,可能是营养不良也可能是基因决定的吧。他们那个镇上的集是每隔五天一个集,之所以称之为集,就是到了这一天小商贩出摊大家都去买东西,约定俗成后方便大家交易的一个代称。
赶集对于清欢的小时候可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因为在集上可以见到许许多多自己从未见过的新鲜玩意儿,像各种新奇的小玩具、手工制作的娃娃、不倒翁、鸟兽虫鱼,等等。小孩子对于这些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为什么大人对于这些却漠不关心提不起半点儿兴趣了呢?清欢当时用他那6岁的小脑袋怎么也想不出个中缘由,如今他看了看自己冷漠的脸,好似明白了些许。
我们的好奇心和满足感与年龄成反比,多数成人世界里有太多的迫于生活上的压力,他们已经无暇顾及这些微小的乐趣,整日里思索如何获取更多的利益,你若要他们再去玩一玩儿时的蝈蝈蛐蛐他定会暗暗心里说你幼稚。
但是成年人的这种状态到了爷爷辈儿就不同了,清欢的爷爷更是如此。赶集的日子是清欢最快活的时光,这一天由村里去镇上赶集的人络绎不绝,有骑着单车的,有蹬着三轮车的,还有家境稍富裕点儿的骑着嘉陵牌摩托车,这摩托车的声音儿特别大,好似在说“咱们来比一比谁跑的快呀”。或许是因为清欢家境并不殷实的原因,也可能是时代造就,清欢爷爷并不会骑自行车,爷爷去赶集一直是步行。
于是乎,每次赶集清欢就也跟着爷爷步行去赶集,有时候爷爷会背起他,但是爷爷年龄也是快七十岁的人了,还有肺痨,若要他一直背着小清欢,爷爷也是吃不消的。累了就把他放下,爷孙俩就一起走走,有时候清欢会先用他那小碎步呼呼的跑到前面十几米,然后停下等爷爷,爷爷跟上来后也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这样走走跑跑停停,一路有说有笑的到了那繁华的集市。
许多人小时候都有一个情有独钟的玩意儿,或是吃的或是玩的。小时候的清欢也是一个十足的小吃货,水煎包一直是他跟着爷爷去赶集的动力。跟着爷爷到了卖水煎包的商铺,周围已经围了一圈儿人,大家都在等着这一锅新鲜的水煎包出炉。从锅盖儿缝中逃逸出来的仙气被人们完完全全一股脑儿吸入肺腑之中,没有一丝浪费,继而口中舌尖沁出一层又一层的唾液,垂涎三尺。有的人等不及了,跃跃欲试着说熟了熟了,这都闻到了包子味儿了。不一会儿,烧火的伙计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打开了锅盖儿,一团团仙气由浓变薄,水煎包也就漏出它的庐山真面目了。众人吞咽口水的速度更快了,先给我,先给我,一个个远近不一来买煎包的乡亲都想先尝一尝这包子的香。终于轮到他们爷俩了,清欢和爷爷一人要了四个,清欢这七八岁的小肚子吃不了几个就饱了,爷爷年纪又大了,也吃的不多,他们一边走一边吃。逛逛这里,看看新鲜又便宜的蔬菜,再看看其它新鲜的玩意儿,整个集市形状就像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东边是五金塑料,西边是鞋袜衣裤,南边海鲜水产,北边蔬菜水果。从南逛到北,在从东逛到西就算完成了。买的东西不多,但绝对每次是满载而归,或许知足者常乐就是如此。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淘汰了诸多风俗习惯,可以称之为“集”的地方也越来越少。如今大学毕业的清欢也一直在外地工作生活,无意中也会遇见外地的“集”,他有时就漫无目的逛呀逛,好似在寻找着什么。熙熙攘攘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周围这热闹仿佛与他毫无关系,但是爬到爷爷佝偻的背上的那种幸福感满足感总让他记忆犹新。
爷爷已乘黄鹤去,赶集之路只剩孤单的清欢,但他还是要继续走下去,身后路上他的脚印越来越清晰,因为爷爷一直在前方指引着他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