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戴德文。版权所有,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及原文出处。
前些年有首关于时间的歌很流行,名叫《时间都去哪儿了》。煽情的歌词,加上略带哀伤的曲调,唱哭了许多人,感动了许多人。人们彷彿在一夜之间明白了亲情的重要,意识到了时间的无情,都争相表决心:
我以后要珍惜时间!我以后要多花时间陪陪家人!
然并卵,现实并没有那么多励志。因为很快,诸如《小苹果》这样的洗脑神曲很快便像病毒一样攻占了网络,攻占了每一个有广场舞的广场,攻占了每一个城中村。
唉哟,这个视频不错哦!
哇,那个视频更搞笑,我发你看看!
这个牛X啊,神同步啊!
谁管它时间去了哪里,我只想要我的小啊小苹果。
现实便是如此。正如那句流行台词所言: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在明白道理的那一瞬间,会有一种“我们已经改变了”的错觉,所以“鸡汤文”毒害了不少人。因此,我们在问“时间都去哪儿了”之前,有没有先问问自己,那时我们都去哪儿了,我们都在干什麽?
其实,我们总是在时间流逝后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得飞快了。为什麽?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的注意力从来不在时间,所以我们无法感觉到它的流逝。我们很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吸引,这是我们大脑的本能,但我们依然可以控制我们的大脑。
那么,那些吞噬我们时间的黑洞到底有哪些?
浏览新闻
我曾经以为上网浏览新闻是每天必不可少的,这样我就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新闻头条、娱乐八卦、社会热点,偶尔还翻个墻,看看时速点评。俨然一个高端人士、社会观察家,自我感觉良好。
然而,这一切只是我的错觉。我每天获取那么多信息,除了可以在茶余饭后多点所谓的谈资,其实我什麽都没得到,反而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而那些时间,我原本可以用来做其它事情。事实上,除了从事传媒相关领域的人,大部分的新闻对我们都没有什麽价值,他们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大众的关注,以形成流量,增加点击率。所谓的热点新闻便是如此。
如今,我已经近两年没有看新闻的习惯了,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反而是节省出了很多可支配的时间。那些曾经以为“必不可少”的东西,原来可以“大可不必”,只需要改变下观念就OK了。
刷朋友圈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坑,掉进去了就很难爬出来。看着一个个朋友发的动态:
鸡汤文、搞笑段子、恶搞视频、P得认不出来的自拍……
偶尔给他们点个赞,算是我们对朋友的一种关心。瀑布流一样的界面设计,也让我们刷起来非常爽。原本打算早上起床后就刷一小会儿的,结果刷到了下午,连午饭都省了。
我曾经也认同一种说法:刷朋友圈是关心朋友近况最便捷的、最有效的社交方式。
而事实上它并不是。因为如今的朋友圈基本已被各种代购广告、微商宣传、脑残谣言、无聊段子、鸡汤文等所占领,处于“失控状态”。另外,有些所谓的“朋友”,他们的ID躺在你们的好友列表里沉寂多年,从无交流,难道互相点个赞就能改变这种事实?
网上曾有人发起了“关闭朋友圈”的100天行动。我也加入了。刚开始很不习惯,难免手贱去点开看看。后来渐渐少看了、不看了、无视了,也就习惯了。后来索性把“朋友圈”功能卸载了,只能发不能刷。
又“赚”到了很多时间。
群聊
事实上很多所谓的微信好友都只是一种“弱联系”,他们大多只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产生过的短暂联系而已,而非像是现实中家人、深交的好友这种“强联系”。
如今,微信已经基本连接了所有人(大陆),随之产生的微信群也是铺天盖地,如病毒般蔓延。鲁迅当年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时便喜欢描写那些 围观的看客。而各种QQ群、微信群便可以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爱凑热闹、喜欢围观的看客心理:你发个嘻嘻,我发一个哈哈,对别人评头论足、家长里短,吹牛吹起来无边无境。
大部份的群组(社区类的一些群组除外)之所以没有存在的必要,是因为它们侵蚀了我们太多的时候,上班群聊、吃饭群聊、走路群聊,甚至开车时都有人群聊,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当然,有些人并不觉得有影响,那是他们的事),却没有输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顶多是killing time(把时间都“杀”了,多么可怕)。
别以为多加一些群就多了一些“人脉”,多了一些“可能性”,那不过是你的一厢情愿的幻想。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曾写道:
整体上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靠白手起家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轻易从零开始积累,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与学识,是一定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
因此,退出一些不必要的群组,放下那些“无效的社交”,方能找回你那些被“偷”走的时光。
绕开这些容易掉进去的大坑,避开这些吞噬时间的黑洞,珍惜时间这位朋友,才不至于在你失去他们时,才想起唱那首《时间都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