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月按】此为6年前旧文,文间心境,经年未变。如今重晒此文,与同道者共勉之。
人是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构成了我们生产生活的外在依存,社会环境无缝渗透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内心。无论作为普通公民,还是公职人员、共产党员,我们都无法摆脱社会环境对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长期不懈的雕琢。
但我们毕竟不是社会化的产品,在每一个社会变迁阶段,作为个体,能够敏锐地感觉世情冷暖和利益潜流。我们在自己的职业里感知大环境风向和小环境温度,或许,我们的生活会不时被社会流行风绑架,但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会默默坚守、悄然抵御和理性回归,如修理工一般不断修整自己稍显粗犷、扭曲的生活边界,让内心归于安宁、简单、静默。
告别奢华,告别高调,告别随波逐流,做简单生活的欣悦者,乃是我们毅然抵御各种诱惑、实现自我超越的生命通道。在这条通道里,相信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读书思廉,文字之间炼心境
玩味中国文字的构成很有意思。比如“贪”,简单拆分为“今”日之“贝”,也就是只贪图眼前利益,至于未来的生活图景,以及内心所潜藏的不安与恐惧,在“贪”字结构里看不到。
当然,一个字容纳不了人生的全部,但这个字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贪,犹如一枚钉子,深深地嵌入人性——人生所有的欲望,惟贪欲在无止境地改变、绑架每个曾经鲜活、阳光的生命,然后将其抛入暗室,任其发霉、腐烂乃至腐蚀周边的空气。
在中国数千年的社会生活中,权力一直处于中枢和受崇拜的地位,且带有神经质般的魔力,容易让拥有者痴迷、癫狂。能够清醒认识到权力双重人格的人,是社会难得的智者。对多数人来说,权力,以及权力所带来的社会生活改变,不时袭来的看似美好的诱惑,是并不容易抵御的。一些人压根就不想抵御,或许他的梦想就是拥有和融入权力生活。
权力对人的渗透和改变是一场悄然的政变,长期身在其中的人以为理所当然,他们已经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和来时的路。恶质的社会环境对人心的浸染,犹如受污染的自然环境对身体的伤害一般,让世人无处可躲,百病丛生。
我们需要挽救、治理的不仅仅是受毒害的人心,更关键的是对恶化社会环境的清污、排毒、净化。以一种清风来驱除沉闷死寂衰败之风,以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整四风”就是正本清源之举;以一股活水来濯洗曾受污染的心灵,重塑现代人的信仰和道德,并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此乃致力于长远恩泽后代的德政。
我们一直提倡公民多读书,希望借助读书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水平,开拓视野和抵御内心的寂寞。但尴尬的是,中国人并不怎么喜欢读书,据资料显示,俄罗斯人每人年均读书55本,日本人52本,韩国人11本,中国人4.39本。已故浙江文学院院长盛子潮说:“我很敬重那些一年看25本书、甚至50本以上的人。”那么,中国人习惯看什么书呢?实用性、消遣性、功利性阅读占了主流,真正能够对人的修养、心灵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书籍,往往被多数人搁置。更糟糕的是,许多人在嘲笑阅读,认为对生活毫无帮助,读书,只会让人变傻,落后于主流生活。
在物质丰厚的当下中国,阅读之于人的生活,是如此单薄贫瘠。物质大卖场和精神荒漠共存的格局,悄然暗示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生态已经主宰了国人的生活和思维。客观地说,读书不可能对利益生态有多大改变,它慢慢改变的只是一个人的心境,让其在对话、感悟和思绪升华中逐渐沉淀,让欲望的翅膀冻结,而让阳光流水般的心态弥漫整个精神空间。
“读书思廉”是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生态园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其立足点在于期望公职人员通过读书,提升境界,反思腐败之危害,然后约束好自己的行为,解决“不想腐败”的问题。反腐败是个系统工程,能不能抵制腐蚀,往往不取决于知识水平高低,而取决于手握权柄者的心境和意志。侥幸、从众、麻木、贪婪、嚣张等人性弱点决定了人在面对利益诱惑时逐渐失衡、扭曲乃至疯狂的蜕变过程。
心的净化是抵御欲望膨胀的良方。当我们一时找不到让心灵回归的途径时,为什么不试着去阅读呢?当然,读一本书不可能立马改变一个心态浮躁的人,读10本、20本也不能让一个原本贪婪的人立地成佛。阅读从来没有一方即治的神效。真正阅读的人,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拒绝疲倦无聊的应酬,让内心安宁下来,以欣悦的心态和长期的习惯坐下来慢慢阅读,将心灵的视野广泛投向人文、历史、文学、艺术诸领域,让书香铺满精神生活的素底,让人生阅历、生命感悟和心灵追寻同步融汇、沉淀,其文字之间氤氲的芳香、清澈,才真正润物无声地滋润俗世生活,磨砺澹泊、自然、恬静、坚毅的心境,让贪欲这朵毒蘑菇失去繁殖的心灵土壤。
化繁为简,简单生活有真味
社会复杂,生活的表面就斑斓奢华;利益多元,人心的渴求就潜流暗渡。我们不能指望整个社会顿然变得纯净如水,这不是生活的常态。但我们可以做到,让自己的生活回归简单。简单而素朴的生活,快乐而丰富的日子,可以让我们的身心长期沐浴在温暖纯净的春风里。或许有人会患得患失,其实仔细检点,并没有太多的失去。有些东西,你只是处在跟风追逐之中,本就不属于你,又何必刻意去追求呢?
当人过分在意现实生活的得失,对物质利益追求过于强烈,难免心理会失衡。当人过于追求奢华、时尚的生活方式,人的灵魂难免会陷入物欲的流沙之中。人所追求的生活,应该与自己的身份、阅历、志趣相谐。
奢华与简朴,浪费与节约,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它关乎生活者的精神境界。作家张炜说,“简朴的生活并不等于简陋的生活,更不等于难以为继的尴尬,不是无米之炊。简朴生活是一种自由,一种浪漫,一种心安理得和一种和谐自如。”一个社会奢靡之风过盛,必然难以为继且隐患丛生;一个人长期沉迷于奢华生活,沦落的必然是人心。当我们意识到生活的本源和价值,化繁为简,告别奢华的享乐,告别疲倦且层出不穷的应酬,告别过于喧闹的利益计较,让自己的心绪归于安宁,让精神的光芒照耀内心。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从容不迫且恬淡自然。要多吃吃家里的饭,多走走乡村的路,多听听民间的声音,多做做行善积德的事,多看看让内心感动的风景,多读读让人感悟的书,多想想自身言行得失,这样的生活格调,自有特殊的韵味,让你觉得回味无穷。
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对于人来说,最崇高的生存就是:质朴、内心单纯、平和的喜悦,自然而然的喜悦。作为官员,真正远离“低调的奢华”,慎用纳税人辛苦缴纳的税收,节约政府不必要的开支,并开社会新风气之先,体现的是政府的良心;作为公民,纵有条件也不奢侈浪费,不盲目攀比,跟风消费,让文明、智慧、自然的风尚熏染社会精神生活,这体现了灵魂的高贵。或许我们难以达到颜回那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也不可能拥有梭罗般独自隐居于森林、湖泊之间的恬然心绪。但我们完全可以打开心扉,让阳光洒满心灵,让清新的空气回荡肺腑,让真挚的情感萦绕胸腔,让简朴而快乐的情趣绵延人生的整个路程。
人一辈子所追求的,往往是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即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并让内心安宁、幸福。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也许我们不屑于前人过于哲理的诠释,但严峻的现实在不断提醒我们,一个没有信仰和道德追求的人,是不可能在物质时代行走得久远的。惟有深邃的精神理想,可以引领我们穿越曲折、绵长的时光隧道,抵达阳光满地的出口。
生命终将进入静寂,生活终将回归简单,惟有欣悦,才得恒远。
静默成树,平凡岗位日月长
孩提时代,几乎人人有着远大且美好的理想。出了校门之后,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理想是长不大的童话。然后,我们逐渐告别理想,在社会里四处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岗位,慢慢锁定了我们曾经活络的身影;当我们渐渐有了年岁,习惯了职业生涯里的苦与乐,纵横捭阖、风生水起的豪迈和激情,正演变成别人的传说。而波澜不惊、淡定从容的心绪,低调做人、认真做事的风格,随着阅历的积累和岗位的历练而进入我们的生活。
人生犹如不断向上攀援的阶梯,人有着不断向上攀越的动力和激情。这是正常的人性心理,因为高度越高,可观望的风景越辽阔。但台阶毕竟是狭小的,能有几个人真正走到高处呢?位于高山之巅者固然让人仰止,但广大忙碌于低位的苍生,才是这个社会最为生动真实的风景线。每当相遇市声鼎沸、草木芳华、风起潮涌、山峦叠嶂,我们不由感叹:所谓的风景,原是风在高处、景在低处。站在高处可以观景,活在低处则真正融身于风景之中,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我所生活的城市今年开通了一条江边绿道,市民可以在竹木葳蕤、环境清幽的小道上缓缓骑行,放松身心。我喜欢这样的小道,喜欢两旁静默伫立的树木,喜欢不舒不缓的骑行状态,这本该是生活的常态,如今却成为奢侈。我们传统的生活已经被快节奏的时代所改变,那么,曾经被一代代人坚守的理想信仰、道德准则、职业操守、人文情怀是否依然鲜活地匍匐在大地上?被物质生活弥漫的心灵绿道是否依然通行无阻?
普通人穷其一生的追索,往往绕不开生活富足和声名鼎盛。人生的两大警醒,莫过于一不可为物质所累,二不可固守虚荣。无论你处于何等的位置,在最初的喜悦过后,内心的风景是相似的——我们终将面对不可推卸的事务和责任。岗位是如此平常繁琐,日子不断重复,空气里漂浮着各种表情、声音,这就是纠缠交错、悠远绵长的社会生活,让你无法逃避。我们须将观景之心、体验之心、关爱之心、体恤之心放进去,只要是心活着,日子就是怎样重复都是活日子;否则,若是心死了,日子便跟着死了。当你习惯了每天接踵而来的景致,你仿佛觉得,默默伫立在浮泛而真实的乡土,享受着扎根做事的快乐,犹如一颗静默的树,坚守着朴素而坚定的理想:根须触摸大地,枝叶拥抱清风,吐故纳新,绿满乡野!有了这样的心境,才能自然融入每一段看似平凡枯燥的日子,悄然提炼生活的品质。
既然我们不能高耸入云,云遮雾绕,不如欣然地做一颗屹立在低处的静默绿树吧,让我们站成一条条青翠幽深的绿道,通往并不遥远的远方。岁月绵长,日子斑斓,平常处的风景最为清新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