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次丧失。每次丧失既是一次成长的契机,也是一次成长的危机。
呱呱坠地时,我们丧失了母亲温暖的子宫,来到一个未知不确定的世界
上学之后,我们丧失了顽童的随心所欲,努力成为守规矩的好孩子
青春期来了,我们丧失了没心没肺的童年,品尝起孤独的少年愁滋味
毕业后,我们丧失了象牙塔的庇护,独自面对温情与残酷交替的人际社会
结婚了,我们丧失了原生家庭的依赖,头顶起一个新家的半边天
生娃了,我们丧失了二人世界的轻松惬意,承担起守护一个脆弱生命的全部责任
娃长大离家了,我们丧失了十几年的生活重心,若得若失地目送孩子渐行渐远
父母病了老了,我们终将丧失他们,跟他们道别送他们走完最后的旅程
当我们老了,我们终将丧失雄心壮志丧失健康体魄丧失一切的一切,最终和死神和解~~~
如果人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失去、按部就班地得到,是非常幸运的。幸运的人能够从容地面对成长的阵痛,将一次次危机转化成一次次契机。可人生常常性情乖戾,很多事根本来不及思考,就这样突然发生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一夜长大。
上大学的第一年,我就丧失了我的爸爸。爸爸的死源于一次概率很小很小的意外事件,毫无征兆无法预料。爸爸去世之后,老妈和家人出于对我的保护对我暂时隐瞒了真相。可我从老妈和家人的闪烁中敏感地捕捉到了不寻常的感觉和讯息,在我并没确切知道爸爸的死亡时,我就“大逆不道”地觉得爸爸可能死了。家人向我隐瞒了这个消息,我向他们隐瞒了我“知道”了这个消息。死亡对那时的我而言是一种遥远得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我不愿承认也不愿面对,我宁愿相信老妈编织给我的谎言。2个月之后放暑假了,回到家的那一刻就确认了爸爸的死。那一刻,我感觉到一种巨大的丧失。不是痛苦,而是觉得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这个人已经彻底地消失了,不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出现了,无论你想跟他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可能了。爸爸的后事早已处理完毕,我都没来得及跟他道别,他就消失在我的世界了。
悲伤蕴涵着一种巨大的自愈力量,而仪式能让活着的人跟往生的人好好作别,安放伤痛继续前行。可当时的我不懂。我没有给自己充分悲伤的时间,也没有跟老妈敞开心扉地聊一聊。不想让老妈担心,我命令自己坚强起来。于是,爸爸的死带给我的阴影似乎很短很短,短到两天以后,我就可以笑了。从那以后,我就戴上了一副叫做情感隔离的面具。爸爸死后我就很少很少很少哭了,或者根本丧失了哭的能力。
我以为我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以为我可以重新开始生活了。但是并没有。爸爸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的生活。我的大学生活被他的死割裂成了两段。之前我的世界是亮色的;之后我的世界变灰了,是被我自己弄灰了。我变得闭塞了,我把自己塞在套子里,我变得独来独往,我主动退出了话剧社,理由是我不想把不快乐传染给别人,我下定决心好好读书考研,完成爸爸对我的期待。我把自己的不快乐作为对爸爸之死的补偿了。在我内心深处藏着很深的负疚感。如果不是我高考失利,爸妈就不用背负高额的学费,老妈就不用离家打工,老爸就不会独自在家,意外就能避免了。如果爸爸死了我还很快乐的话,我就太对不起他了。当时的我无法跟自己沉重的内疚感和解,这样过了四年压抑的大学生活。
毕业面临选择时,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本校保研的机会,孤注一掷地报考一所科研院所。同学觉得这是一种极度自信的表现。只有我知道我是有多么想逃离这个地方,走得越远越好。幸运同时也是不幸的是,我顺利考上了。对老爸的“忠诚”让我继续了当初他为我选定的专业。大学期间,我就知道我对这个专业没有激情也没有兴趣,可我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如爸爸的愿,我进入了号称科学家摇篮的一个科研院所就读。我继续笑着痛苦着。回读那三年写下的秘密日记,我还能亲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的压抑和痛苦。
也许是过于痛苦,我已无法承受;也许是我终于长大,可以真正地跟老爸告别了。毕业之后,我开始踏上了“背叛”老爸的旅程。我开始关心自己的喜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择业。这个过程相当艰难和痛苦,我要放弃很多即得优势,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重新开始。同时我也要面临各种怀疑和不解还有自我否定,十分纠结挣扎。但幸好我没有放弃。直到今天,我也很难说我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路。但我越来越能够真实地做自己了。我终于放下我的内疚,跟老爸道别了。
如果不是一夜长大,可能我会早点明白:
1、其实我不必那么内疚:一个人的生死不是任何人可以决定的。我不必把老爸的死揽到自己身上。这是一种幻想般的自恋。
2、其实我不必不快乐:如果我能见到老爸最后一面,他一定是希望我快乐,而不是不快乐,即使在没有他的日子里。
3、其实悲伤是一首歌:悲伤有抚慰人心的神奇力量。如果想哭,就痛痛快快哭一场。充分的悲伤之后,就会升起温暖的力量。
如果不是一夜长大,可能我不会早早明白:
1、活在当下
不要等待,因为很多时候不容等待。好好珍惜拥有的时光,就像随时可能失去。
不要陷在无法挽回的人和事中。在你沉湎于后悔自责中,痛失他们的同时你也正在失去你还拥有的。
2、坦诚相待
生活中充满了善意的谎言,亲人之间尤其如此。我们害怕对方无法承受。可知承受难以避免,这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没有人可以为另一个人永远遮风避雨。反而,很多时候谎言阻隔了情感的流动,让贴近的心越来越远,最后变得陌生隔阂。
3、关于死亡
生死是一个循环,自然而然抗拒不了,不如早一些理解和接受,包括亲友的死和自己的死。现在到了30几岁的年纪,承上启下的年龄。既然能够欣喜忐忑地迎接新生命,也应该淡定地想一下死这回事,不要被措手不及。
4、关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误解。如果只是用钱赡养父母的话,确实非常可能,等不到我们力所能及时,父母就已经享受不到了。可用钱供养真的是父母期望的唯一方式么。难道不是聊聊家常,说说心里话,听他们发发牢骚,一起出去玩玩,一起做些什么,更让他们觉得“滋养”么。“养”父母,跟能力无关、跟年龄无关、跟时间无关,跟心有关。不要等到亲不待了,还觉得自己还有好多话没有说出口,好多承诺没有兑现,好多父母的事情都不知道。
虽然走了很长一段弯路,但看来生活给我的还是远比拿走的要多得多。最近几天,婆婆突然病重,老公正面临人生中最大的丧失之一。我感触很多,因此写下了这些。希望每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能给旁边的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如果他们问你的理由的话,你就告诉他们:“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
珍惜眼前人,与君共勉。